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出现于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小说,既与日本新感觉主义小说有着相似的思想与艺术倾向,也因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区别。就相似方面而言,在思想倾向上,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亦注重暴露大都市的病态生活、病态人生,细腻、生动地揭示现代人的潜意识活动及性苦闷特征;在艺术上,则呈现出与都市生活、人物心理相关的或杂陈、或急速、或舒缓、或冷艳的节奏与风格。就相异方面而言,一是超越了性本能的规范,注意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摈弃了日本新感觉主义小说的杂沓与无序,注意了文句的逻辑性、连贯性。  相似文献   
3.
"快乐"是一种善吗?--试论古希腊后期快乐主义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学习与探索》2004,2(3):41-44
古希腊后期出现的快乐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伦理观,源于对理性主义传统的反叛.快乐主义经过了由强调感觉快乐向心灵快乐的发展,复活了个体在伦理学中的地位,为古罗马伦理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也成为西方经验主义伦理学的最早形态.  相似文献   
4.
西方怀疑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这是人类第一次对知识的普遍有效性的置疑。皮浪的否定一切知识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是古代怀疑论的最后结论。值得一提的是,由笛卡尔所倡导的近代理性哲学以研究知识的可靠性和l必然性为己任,却是从普遍怀疑开始的。英国哲学家体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把其先辈洛克的经验主义原则义无反顾地贯彻到底,从而得出了否定因果关系和归纳原理的怀疑论,大哲学家康德“梦醒之后”.更是提出了“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的结论,进而严肃认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因此形成了彪炳于西方哲学史的认识论思想。从普罗泰戈拉到康德,“怀疑”已经从对事物的置疑发展成为批判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它对于我们这个讲求创新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阴山学刊》2015,(1):1
明确概念是进行伦理学研究的逻辑基础。本期"应用伦理学研究"专栏推出的《伦理学与科学的分界与互动关联》一文指出:科学以自然为对象,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提供认知自然和解释事物的自然知识、认知工具和思维方法;伦理学以人的生存关系为对象,探求人性再造的生存规律,为人成为人并伦理地生活提供治学、治事、治生的人性知识、智慧和方法。伦理学与科学的如上区别,决定了它仅具有科学性。唐代兴教授以实践理性的姿态考察了"科学"与"伦理学"的分界,扬弃感觉主义的描述,从而解答了中外伦理学家始终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的伦理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的伦理话语是消费社会的生活观念与社会关系在文化审美上的表现.作为消费社会的价值立法文本与阐释系统,其伦理内容主要表现为:文化经验的感觉主义表情;文化审美的享乐主义崇拜;生活实践的功利主义诉求.具体来说,感觉主义表现了消费文化文本的客体伦理构成;享乐主义言说着消费文化的主体伦理反应;功利主义则揭示了消费文化的伦理实体与基本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8.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葡萄牙现代主义诗歌之父。20世纪初,佩索阿通过两篇批评长文,号召建立以"想象性感受力"为对象,以"朦胧、精妙、复杂"为美学准绳的新诗学。他发起并推动的沼泽主义、交叉主义与感觉主义运动,极大地更新和丰富了葡萄牙的美学词汇,对葡萄牙现代诗歌影响深远。详细考察佩索阿1910年代的写作与文学活动,可探讨其如何一方面与现代葡萄牙文学场域互为交涉,又一方面以精神性的写作对民族文学进行了有效、持久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施蛰存是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 ,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现代都市 ,具有其共同的流派特色。然而 ,由于在吸取外来影响时艺术借鉴的差异 ,其作品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特征。穆时英更多借鉴新感觉主义 ,施蛰存主要吸取新心理主义。二者在题材取向、艺术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 ,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及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