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苏勋丞是河南永域人,曾在清朝皇宫的宿卫营当兵,多次见到过慈禧。一个冬夜,苏勋丞和另一名士兵在宫内站岗,此时正是慈禧进夜膳的时候。天刮着寒风,俩人又累又饿。没想到,两个宫女奉慈禧之命给  相似文献   
2.
和世旭同志     
朱浔 《老友》2008,(2):24-24
丁亥孟秋二十八日,著名作家、省文联主席陈世旭至宜春,感宜春山水田园之美,人文故迹之盛,欣然赋诗,并留墨宝。佳句遒书,相得益彰。应世旭主席之嘱勉和,是为记。赣西嵌明珠,慈禧曰宜春。  相似文献   
3.
敏思  周国栋 《现代交际》2008,(12):34-35
晚清,可谓是政局险恶,政坛险恶,人心也险恶,在这"三险"中做官能混个善始善终,实在是件很牛很不易的事,能达到这一点的高官寥寥可数,王文韶当属圆满。王文韶当过湖南巡抚、云贵总督,也曾在总理衙门当差,尚书、大学士的帽子都带过,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大印拿过,军机也进  相似文献   
4.
刘向上 《领导文萃》2008,(7):114-117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初,安德海的两艘太平船沿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一路上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沿途一些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争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结,讨好安德海一伙。安德海趁机大敲竹杠,中饱私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慈禧集团从“己亥建储”到庚子事变前活动的分析,认为慈禧的对外宣战并非出自真正的爱国目的,只是封建顽固派为加强其反动统治、利用民心实施的险恶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7.
李扬帆 《领导文萃》2006,(6):129-132
其一男与女慈禧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末代皇朝神秘的女人。在一个以男权传统的社会,慈禧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内忧外患,还要面对“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晚清中国的失败,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并非是政策性的、对策性的结果。多年来,论者习惯从结果论英雄,并假设一种可能存在的“合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侵略者轰开,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这一现实,中国各阶层奋起反抗,统治阶级也不甘心自己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在他们当中普遍弥漫着仇洋情绪,其中以慈禧最具代表性,随着与列强矛盾的激化,慈禧仇洋的思想逐渐付诸行动。与此同时,国内各阶层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慈禧纵横捭阖,玩弄权术,对各派势力或利用或打击,以维持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同时也影响了她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9.
庄秋水 《领导文萃》2010,(19):105-108
<正>无法决断对于义和团,慈禧的心情极为矛盾。按说,以多年丰富的政治经验,什么"扶清灭洋",她当知晓这一群被饥饿结合起来的拳民们,除了骚乱,不可能带给大清国真正的安全。帝国的最高权力核心层吵成一团。会上明显分作两派。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近支王公和刚毅、徐桐(汉族,大学士,大阿哥师傅)、  相似文献   
10.
王亚芳 《学术交流》2008,(2):172-175
百日维新在维新派和帝党的共同努力下开展得颇有声有势,然而最终却遭到了失败.究其失败原因:第一,百日维新时期,光绪名义上"亲政",实际上却"上制于西后,下壅于大臣,不能有其权,不能行其志".除有限的事权外,在变法决策上仍严重受制于慈禧.帝党权力的不足是变法难以推行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光绪帝鉴于"外难日迫,国势临危"的现状而"锐欲革新庶政致富强",但在旧势力盈朝的情况下,光绪却缺乏应有的稳妥方案及相应的策略,因此在许多地方造成的失误是重大的.光绪帝的激进态度迅速加剧了新旧势力的矛盾.第三,虽然一些新政措施得以暂时公布,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维新派与守旧派斗争的日趋激烈,帝党与后党矛盾激化.帝党与维新派等人共同铤而走险,导致政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