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形的 "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0月31日,贵州六枝梭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和挪威两国合作的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其目的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长角苗传统文化艺术。2000年7月间,笔者来到梭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考察,发现该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现象。4年之后,笔者再访梭,看到当年的矛盾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化解,反而更加激化和突出,进而走向“变形”。对梭生态博物馆运作过程中存在矛盾作人类学的观察和总结,分析和探讨当今传统艺术保护的理论问题,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雍  熊燕军 《学术探索》2009,(5):96-102
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对马尔尼访华事件进行重新的解读,认为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呈现如此的面貌,与双方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关,中英双方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均存在模糊、欺骗和不及时等问题。就中方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言,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官僚在忠君和明哲保身思想的双重考虑下,往往会故意或不故意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改动。这些改动既是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是象形字,""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葡关系是澳门历史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不断衰落,荷、英等海上强国的先后东来,澳门所包含的中西关系内容就日益丰富繁杂,双边关系中逐渐凸现出多边的色彩和多元化的特色。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大使马尔尼访华的过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错综复杂的中、英、葡多边关系的互动。意在通过论述1793年英国马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和成败原因中的澳门因素,探讨澳门在18世纪末中英关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马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使团在北京、热河的经历是其访华过程中的重头戏,使团成员留下的大量日记、游记、报告和绘画,详细记录了他们在北京、热河访问时所获得的有关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口、妇女、军事、官场等方面的现场材料,填补了此前英国人没有亲身游历北京、热河、天津等地的空白,成为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北京经验"的主要材料来源。本文着重分析使团成员对北京的叙述。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来使马尔尼离开北京前,乾隆拒绝了马尔尼的所有请求,让其回国。马尔尼将乘船由京杭运河到浙江,并与船队会合。然后回国。乾隆知道.在“发力”打击英夷后,还需要安抚心灵受伤的夷人.以防止英夷报复性的滋事,这是驾驭蛮夷之道。换句中国的老话,这叫“打一个嘴巴,再给个甜枣”。现在,该是给甜枣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这是英国漫画家吉尔雷的作品,大约画于1794年。当时英国的马更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后回国,吉尔雷得知这一消息,欣然展卷画了这幅作品。笔者藏有吉尔雷的作品集,知道他创作的时事漫画内容大多是英国国内和欧洲大陆的事,尤其喜欢画当时英国的圣上乔治三世,像这样画起与中国有关的事是极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9.
在对马尔尼使团访华的研究中,专注双方交流桥梁———译者的讨论并不多见。受特定历史语境影响,双方译员的物色和安排困难重重,且参与此次外交活动的译员都算不上合格的外交翻译,但在使团访华过程中,他们远远不止扮演了普通外交翻译的角色,且对中英外交关系的建立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对马尔尼使团访华活动中的译员进行考析,不仅有助于揭示特定历史时空下译者的特点,还有利于了解译者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礼仪照会怎样译出、由谁译出的问题在学界虽有论者提及,但并无定论。梳理使团成员日记、著作等原始资料以及相应汉译文可知,论者对礼仪照会的翻译问题莫衷一是与汉语译本中的误译不无关系。以英文资料为基础,比较使团成员对礼仪照会翻译的叙述能还原史实真相,能一窥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翻译活动的特征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