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亮 《兰州学刊》2009,(9):177-180
戴表元诗文理论是在对南宋末诗文风气的批评中确立并形成的。在诗歌方面,他提出的宗唐理论有其特定内涵和背景。其核心是在向唐人学习的同时,也要借鉴《诗经》、乐府诗和建安六朝的诗歌资源。宋末元初,戴表元的影响局限于四明、杭州等地;到元大德、延祜年间,其弟子袁桷逐渐在大都发扬、传布其派理论,渐具全国性影响,因而他们的理论主张和诗文实践具有转型性意义。可以说,元人对唐人文学风貌的模仿与推崇风气的形成,戴表元无疑具有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的发生这一问题上,戴表元认为“穷”与“游”是最重要的两个契机。而戴表元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诗学思想,正是他立足于宋末元初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的人生遭际及诗歌创作道路,对当时诗坛深深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戴表元的词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坚持诗词一理、强调情志一体、主张崇雅黜俗、追求清豪超旷等几个方面。戴表元以传统诗学为理论依据,对词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界定和规范,力图使遭受俗曲挑战和浸染的词体能够沿着宋人积淀下的词学传统继续向前发展,对元代词体诗化理论的整体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戴表元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无疑起到了维护词体特性,促进词体独立发展,避免或弱化词体曲化、俗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戴表元堪称元初的诗歌大家。戴表元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宋末元初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山水田园诗作数量多,它们表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乡村景物的热爱,富有生活气息,在我国自然诗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诗歌艺术上富有激情,采用了寓言和象征手法,七言古诗句式灵活多变,诗味浓烈。  相似文献   
5.
“宗唐得古”与戴表元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唐得古”,即诗歌的“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是有元一代诗人创作、诗家论诗的一条法则,它一方面完成了救治金末、宋末诗坛积弊的任务,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元代诗坛的相对繁荣。“宗唐得古”诗论的提出始于戴表元,本文谨从他的“性情说”、对清新疏朗诗风的倡导、穷而后工的创作要求等分析其“宗唐得古”的诗歌理论及其对元代诗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戴表元是元代著名学者、诗文作家和文论家,在宋元之际南方文人中,戴表元是能够以较为冷静客观的态度,从文化的、文学的角度反思亡宋、思考当代的一位。他的学术思想是自由的、开放的,兼综百家,不名一家,这为他的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这使他在文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形成了一定影响。他的诗文成就,也博得了后人的称赏,具有较高的价值。他在元代诗文史特别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戴表元为"东南文章大家"(宋濂语),他的史论文都以春秋战国时人为主,观点新颖,一反故常,论证逻辑严密,笔深意长,"而且行文起伏转折颇有波澜。他的文中多带有自己的感情抒发和议论,为文清深整雅"(袁桷语)在思想上受浙东理学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8.
戴表元许多诗歌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清雅之趣,如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同时又能甘于清苦寂寞,以诗书自娱.清雅旨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也即自然之趣和诗书之娱.虽然面临着社会上的诸多压力,承受着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但诗人仍然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并能寄情诗书,体会到其中高雅的情趣.诗人并没有在坎坷和压力面前丧失自我,进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或毁灭感,而是在千磨万击之下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找到了愉悦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整理<戴表元集>的过程中,发现戴表元与赵孟頫的交往是元代文化的一种奇特现象.他们两人社会地位悬殊,成就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自从初次交往起,其友谊却持续终生.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本文认为他们一生中见面次数不是通常所说的五次,而是至少在八次以上;他们的交往不存在地位高低之分,而是完全平等的情感交流;相互钦慕是他们交往的逻辑起点,而相同的生活态度、艺术见解以及多才多艺则是维系他们友谊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戴表元经历宋元两朝,自成年起三次在杭州居住,时间达二十三年之久.他在杭州考取功名、获得官职、确立文名.他在杭州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为杭州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