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必然源出于他的源发思想,因此,探究其源发思想成为理解海德格尔的关键所在。海德格尔的源发思想主要体现在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和现象学解释学方法,向本源的溯求以及"让成其所是"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确立自我之哲学边界的源始根据在于自然的限制和人性的限度,自然限定了自我的物理空间和能力边界;人性限度规定了自我的社会空间和精神世界。当人们在极为熟知的社会空间过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时,自我是自发的、直觉的,缺少反思和批判;而在欲望被神圣激发的现代性初始阶段,自我变成了任性的甚至是狂妄的个人,常常超出自然和人性规定给人的界限,自以为是伤害了他者,最终也使自己受到惩罚。只有在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相对共生共存的社会里,一个自知的、自觉的、自愿的自我才会被培养出来。其实,良序社会的建制和具有反思、批判、有罪恶感的自我的培养是相互的过程。我们正走在这种建制和培养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所知学”作为一种兼有学科和学派意义的原创性哲学理论,提供了一种考察问题的新的哲学视角。所知学将一切都作为“所知”来处理,从“我有所知”入手,坚持“知必有所知,所知必有所是,所是是由相应的知者实际从事的活动确立的”的基本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所知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了使“所知学”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与其它哲学理论形成对话并展示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对其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做出较为通俗、且合乎逻辑的阐释和演绎,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曾海龙 《理论界》2010,(9):130-133
本文考察《论语》了中两个"性"字各自的含义。"性相近,习相远"之"性"更多地有"生之谓性"的意义,为是其所是之性;而"性与天道"之"性"是说礼义内化为自身生命内容之后成就的德性,为是其应是之性。前者是孔子成德的起点,后者是孔子成德所达到的境界。而作为第一个性向第二个性的过渡,即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即是一完整的成德进路。这一进路中,从学到立达至不惑是成人之道,而知天命以后则是成圣之道了。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普遍的哲学概念 ,关于“是”的理论———“是论”所表述的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 ,是纯粹理性自身的展现。作者不赞成将“Being”译作“存在” ,而以“是”作为Being的译名去阐述西方哲学 ,并说明了“是”这个哲学概念由系词“是”演化而来的过程。海德格尔哲学同样谈论“是”的问题 ,但反对将“是”当做一个逻辑范畴 ,认为一切哲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是通过对“本是”生存状态的分析而追寻“是”的意义 ,从而在哲学方向、方法及哲学形态上与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哲学存在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卢梭人性理论的悖论可概括为性情与义务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是同自爱与自尊这一最基本的悖论密切相关的。卢梭的"人之所是"的人性理论提出了自然的性情——自爱与社会的约束——义务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卢梭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诉诸于公意。这正是卢梭的政治哲学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7.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一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论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等同于"其所是的是",又认为形式是"这类",是一物"内伏的是因",是最高目的。理清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这些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是理解其实体学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14,(5):148-153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