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先购买权也称先买权,是指特定人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享有的在出卖人出卖标的于他人时,所享有的以同等条件优先于他人而购买的权利,包括按份共有人先买权,股东或合伙人优先购买权,承租人先买权等。我国关于优先购买权的法律规定,主要见诸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2.
房屋租赁是指房屋出租人以口头或订立书面合同的形式将房屋交付承租人占有、使用与收益,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是日常生活中不动产交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按照房屋使用性质,分为住宅用房租赁和非住宅用房租赁;按照房屋的所有权性质,分为公房租赁和私房租赁;按照房屋的租期是否确定,分为不定期租赁和定期租赁;按照当事人的国籍,分为国内租赁和涉外租赁.  相似文献   
3.
共有人优先购买权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我国两种重要的优先购买权。当前对两优先购买权是否会发生竞合以及发生竞合时应当如何选择,理论界与实务界还有很大争议。通过对共有份额与共有物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当共有人同意出卖共有物时他们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的分析,认为两优先购买权很有可能会发生竞合。当两优先购买权发生竞合时,基于立法目的及其他方面的考虑,应该选择共有人优先购买权优先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相似文献   
4.
转租系租赁的特殊类型,须以转租人租赁权的存在为基础,有别于租赁让与、租赁权让与和普通的出租他人之物。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转租存在自由主义、限制主义和区别主义三种立法模式,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可归入第二种模式中,但仍有不足。经出租人同意的转租行为在转租人、次承租人、出租人之间建立了较为复杂的法律结构。在我国不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情况下,欲分析擅自转租行为,就应当正确认识无权处分及我国对无权处分的立法态度。  相似文献   
5.
一、租赁融资的财务效果分析 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大方式.在这些传统的融资方式下,企业一方面需要将融得的资金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以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加情况;另一方面,需要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增加一笔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以反映企业的融资途径.这种做法,在增加资产的同时,又在企业账面上反映了负债的增加,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流动性、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各方面都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7.
笔者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民事、行政征收法律及司法审判提出了修改设想,也从租赁合同的条款设置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更好保障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中承租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万民 《老年人》2005,(4):44-44
有的老年人投靠子女居住后,将自己闲置的房屋对外招租,这是好事。但要注意,房屋出租之前,必须先到房管部门登记备案,并到当地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被高租价诱惑,对出价很高的人要特别警惕。(二)注意核对当事人的身分。不能租给无身分证、使用假身分证、身分不明的人。要留存承租人的身分证复印件,有事用于备查。(三)要了解承租人租房的用途。对于不讲明用途,或租房进行违法活动的,千万不要出租。  相似文献   
9.
融资租赁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租赁确认、计量、核算方法及披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很多融资租赁事项的会计处理都需要进行规范。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对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了全面的规范,基本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本文联系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交易市场,民法领域的优先购买权有共有人优先购买权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两种,当这两种优先购买权发生竞合时,哪种优先购买权更具有优先性,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第三人善意取得的情况也没有做出规定,因此还需要在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