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期间,围绕保卫权益这个中心,官方与民众之间处于时而合作拒敌时而冲突对抗的动态过程。林则徐、祁贡、徐广缙等人实施了恃民拒敌的措施,民众积极响应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了官民合作拒敌的大好局面;琦善、奕山、耆英等人则实施了抑民妥协的措施,民众掀起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反官斗争浪潮。这种时合时分的行动,一方面维护了民众利益,另一方面也给当时的广东政局以及中英外交关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纯福 《老年人》2005,(7):39-39
范名琚是湖南汝城县土桥乡横迳村人。1939年6月,范名琚从抗大毕业后,来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参加抗日斗争。这年7月,日军第21旅团三浦敏事率2000余人对我山西浑源县进行大扫荡,犯下累累血债。我决死队员个个义愤填膺,坚决要求与日军决一死战。范名琚所在的决死分队刚刚组建,只有60余人,而且武器装备差,弹药奇缺。这种情况,当然不宜与敌人硬拼。通过侦察,范名琚发现岳庄的日军炮楼住着1个班,大约10来个人。他们每天下午总要派出二三个人到村里去抢鸡鸭,傍晚时分回来,晚上便饮酒作乐。范名琚细细琢磨,觉得可以趁机行事,消灭这股鬼子兵。他向队…  相似文献   
3.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迁渝之后,初在公园路青年会104号办公,后租得临江门横街33号作为会所,因日机轰炸被毁,又租得张家花园65号为新会所。其“两翼”,一为南温泉南泉新村24号附3号,有会员宿舍数间;二是北碚办事处,初在北碚汽车站旁边的“止庐”,后迁蔡锷路24号林语堂住宅。文中的考证,既是对“文协”总会史迹的彰明,同时也是对其民族节概的阐扬。  相似文献   
4.
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抗战救国团体,其中抗敌后援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支援前线、稳定后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即为代表。该会成立后,一方面积极开展募集物资、慰劳将士、抗敌宣传、查禁日货、惩治汉奸等活动,为支援前线抗战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因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诸如活动内容单一、机构重叠混乱、政治干预色彩较浓等因素掣肘,最终难以持续、全面动员后方各阶层民众支援抗战。  相似文献   
5.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以领导和组织全国文艺作家从事抗战文艺运动为基本目标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总会与分会之间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抗战文艺》的编辑出版,以及文协的理论批评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协旨在组织和领导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历史特征。在抗战初期的历史情境中,文协试图组织和领导全国文艺运动的组织目标迅速获得了全国文艺作家的广泛认同,文协发动和组织的许多活动也因此而演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对抗战时期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成都工人抗敌宣传团是抗战初期成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抗日救国而成立的。它的成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抗日救国,民国四川当局实行一些有利于抗日的民主政策。正是这一历史机遇,中共成都特支(后为中共成都市委)改变了抗日宣传策略,充分利用成都工人阶级的民族感情和国家观念,成立了成都抗敌宣传团,积极宣传抗战,推动了成都工人运动的持续开展,促进了国民政府的抗日动员和后方备战。  相似文献   
7.
提起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人们头脑中就出现上海滩流氓大亨的形象来。本文着重探讨其鲜为人知的四个侧面,使其历史形象更为丰满些。一、重视文化。杜月笙曾这样回忆童年:"当时一个月学费只有五角钱,可惜  相似文献   
8.
9.
《抗敌报》1938年社论立足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客观形势,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在服务抗战大局中找准定位,运用赋能纪念资源的灵动笔调,动员民众,激发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建构起抗战宣传工作的独特话语体系;通过敌我鲜明对比的犀利阐述,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突出了抗战宣传工作的强大政治属性;借助革命浪漫主义的叙事基调,稳定民心振奋士气,着力开展青年工作,描绘出抗战宣传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党报的社会动员功能,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空间发生了多种变化,其中被称为"满洲问题"的"东北因素"不仅仅在中日关系中,而且与东亚地域政治、世界政治均紧密相关."东北因素"所占有的这种地位是直至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签订才形成的,而这一过程充满矛盾.1941年<苏日协定><共同声明>的公布,是"东北因素"从地方政治课题逐渐转为重庆中央政治课题的转折点.而国际方面,1942年即使在美国都尚有人持东北应为日、俄间缓冲国的言论,重庆政治空间中的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无条件"收复东北".<反攻半月刊>等媒体在将"收复东北"政治话语提出并为人们所接受、促成国民意见统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