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专科政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过于求同、过程结构不当和实践环节薄弱的弊端,在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体系改革应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由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由认同教育向认同和创新并举发展,教学内容改革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梳理了14世纪至19世纪后半叶但丁政治理念在欧洲的境遇及其与但丁诗人声誉的联系。除“俗语问题”外,但丁在《帝制论》中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政治理念是他最初遭到反对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在15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中但丁的理论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17世纪~18世纪人们对但丁的低俗化误读使他的诗人声誉仍然下滑。但丁的声誉随着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呼唤民族解放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而不断走向辉煌,这一转折点就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  相似文献   
3.
从学界不太关注的宋太祖受禅的佛教谶言之视角 ,探讨宋初良性政教关系重建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特征的。受其影响,文学成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教工具;儒家中庸思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道家关于“道”的论述,为文学本体论的建立奠定了哲学基础;道家“虚静”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由翱翔的空间;道家以自然为美的思想开创了以自然质朴为美的审美观。儒道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学的两种性格,在文学的发展道路上,它们融合互补,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国的宗教状况和政教关系发生了诸多变化,宗教地位在民众社会生活中不断上升,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与非传统宗教之间的竞争加大,伊斯兰极端主义对国家安全的破坏日益明显。《宗教活动与宗教团体法》(2011)的出台为规范宗教活动、遏制某些宗教的极端化奠定了基础。宗教政策经历了从宽松到趋紧的过程,族际和睦与宗教和谐政策的政教关系已初步形成,宗教状况的发展趋势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2012,32(2):177-184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7.
2008年和2009年伊斯坦布尔论坛的中心议题,是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两年中,三位杰出的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塔里克·拉马丹和迈克尔·沃尔泽在伊斯坦布尔论坛上分别参与了这个话题的讨论。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并试图使他们彼此的观点在此产生批判性的交锋,对于当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背景下不同宗教信仰的种族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从君臣如手足的角度,描写了文人心中理想化的政教关系;对君王以个人信仰主导国家宗教政策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尖锐的批判。认为限制皇权和宗教自律是构成和谐政教关系的关键。吴承恩在小说中提出的"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的建议,是明清时期文人对于政教关系问题的共识,也是经过历史经验证明的封建社会时期最完善的政教关系形态,对当今社会建立和谐的政教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为 《学术探索》2014,(3):36-39
本文旨在考察克吕尼运动的性质及其与格列高利改革的关系。作为中世纪欧洲集权尝试的开端,克吕尼运动和格列高利改革分别指向集权的两个基本面,即道德方面和政治方面。克吕尼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道德革新运动,其成功关键在于将集权作为道德革新的基本手段。格列高利改革将克吕尼的经验拓展至政治领域,一反遁世离俗的本尼迪克式理想,要求按照基督教原则改造现实世界,从而奠定了12、13世纪政教斗争的基本逻辑。一方面,克吕尼运动为格列高利改革提供了思想条件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克吕尼运动始终将自己约束在道德革新领域。究其原因,它的理想本质上是本尼迪克式的。  相似文献   
10.
刘泳斯 《国学学刊》2023,(1):108-114+140
张角等人利用“黄天”(中黄太一)信仰排斥来自各地流民原有的各种地方性民间信仰,以此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从而建立了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黄巾教团。与地方性民间信仰敌对的黄巾教团,更愿意靠拢或者说攀附儒家谶纬经学,以此获得更多的神圣权威和信仰资源。东汉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儒家“党人”之间利用私通黄巾教团的罪名彼此攻讦,加剧对黄巾教团信徒的宗教迫害,这一不恰当的宗教政策直接引发了黄巾起义。以往的黄巾起义研究,常将黄巾教团的宗教活动仅仅视为农民起义的准备;今后可以从宗教学等新的视角切入,对黄巾起义和黄巾教团进行扩展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