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2.
老外的笑话     
《人才瞭望》2009,(5):92-92
文雅说法 医院院长叮嘱医生,等会儿给某太太报告检查结果时,用词要文雅些。于是,医生对它太太说:“恭喜太太.您膀胱里有一颗40克拉的漂亮石头!”  相似文献   
3.
日常社会交往中,出席公司开业、工程剪彩、周年庆贺等庆典活动,宾主双方都要现场发表一些礼节性讲话,这就是庆典致辞。这类讲话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多不具长远影响,常不被人重视,有人甚至称其为"应景文字""表面文章"。然而,就是这些简短的文字,却对宾主双方在扩大社会声誉、提升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出席公司开业、工程剪彩、周年庆贺等庆典活动,宾主双方都要现场发表一些礼节性讲话,这就是庆典致辞。这类讲话篇幅短小,内容单一,讲话时间简短,多不具长远影响,因此不为人重视,有人甚至称其为“应景文字”、“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5.
充分运用汉译佛经的同源异译经进行比较是研究佛经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道行般若经》和《大明度经》是两部具有同源关系的异译经,都属于"般若经"系列。《道行般若经》由东汉支谶所译,《大明度经》由三国支谦所译。与《道行般若经》相比,《大明度经》在代词的使用上较为多样化,语气词的使用频率也更高,并删掉了《道行般若经》中原有的某些句子成分,改换了个别句式。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道行般若经》偏向口语化,《大明度经》偏向于文雅化。  相似文献   
6.
论文雅     
文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野俗相对,反映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思想感情方式和审美习惯,受到历代主流思想意识的重视。在美学史上,作家、批评家对待文雅的态度十分复杂,往往有极端的表现和批评。"以俗为雅"是文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了艺术辩证法的特点。雅俗与自然美、人工美有内在的联系,各有审美价值,偏执一端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语言风格,即一个人在写作时所显现出来的气质或气度。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是一种风格,朴实自然、明白如话也是一种风格。前者可称为文雅,后者可称为通俗。  相似文献   
8.
收藏,特别是艺术收藏。归根结底应该是件文雅的事隋。传统中的文雅耻于谈钱,所以“只可自恰悦不堪持赠君”。现代拍卖行业兴起,资本掌控一切,文雅必须由经济来埋单。然而一切事物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容易乘着热情冲过头,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最近十年逐渐成为资本角逐的游戏,既不文又不雅,与收藏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9.
正春秋时期中国人"品格清澈"仔细翻阅中国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先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那时的中国人个个强悍好战,连吴越地区(今天江浙上海地区)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当时的贵族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与朝鲜的诗赋外交对古代朝鲜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彰显了汉诗在东亚文化圈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和价值.诗赋外交重且难,需要文士广泛参与,引发科举试诗、文官课诗等汉诗制度的联动,为朝鲜汉诗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撑.在诗赋外交影响下,朝鲜保持与中国的文化粘性,朝鲜汉诗次韵、律诗的比重较高,杂体诗从无到有,并形成敏捷富赡的价值标准.充分认识汉诗的"文雅之力"与朝鲜"以诗华国"的创作观念,是理解朝鲜时代以国家行为推崇汉诗的关键,也是把握中国文学域外传播机制与朝鲜汉诗艺术风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