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施叔青于2010年完成她的“台湾三部曲”,引起两岸文坛的关注.“台湾三部曲”以女性书写重新探索了台湾的历史,为历史中无名、无声的边缘女性、边缘群体发声,试图展现不同的历史景观.这种书写在虚构与现实之间,以情欲对抗历史,以边缘反思为中心,为思考台湾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施叔青在长篇小说<香港三部曲>中,从多个维度展开对香港百年历史的叙写.殖民和物质是施叔青看香港历史的两个关键词,在对历史进程的把握中,又从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拓展开来,增加了历史叙写的厚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施叔青是驰名于台湾、香港的女作家 ,著有多部小说集。本文从主题、人物、艺术特色三方面对她的小说集《香港的故事》进行了评析 ,认为这部小说集深刻挖掘了真实的人性 ,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是香港上层社会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5.
旅游文学在我国到底起源于哪代哪朝,论者的观点虽然有别,但九九归一,都证明了,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有古老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瑞华 《东南学术》2005,(4):159-168
香港一百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道外伤.它的悲欢痛苦都是牵动中国人心口永远的"国痛".而它被殖民的同时先于内地与西方文化接触,又使它具有了先锋的意义.本文从两位女作家的文本入手,分析探讨它这些特征综合在一起的最本质的一面,也就是它独具的后殖民特征.再次剖开这道永恒的伤口,以窥其独特的真实的内幕.  相似文献   
7.
施叔青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主义者的各种意识和主义,对其创作均产生过影响。第二阶段,她改为描写边缘人的文化冲突以及与女性相关的家庭、婚姻问题。第三阶段,她努力去建构一个充满金钱、权力、性爱、犯罪组合而成的都市奇观,表现多层次的人生。第四阶段,以不同的统治政权做区隔,以便更好地表现台湾政权转移时所体现的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8.
施叔青的香港题材小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有致的笔调演绎了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巨变。其中,以女性的经验消解历史、以女性的视角探讨两性关系、注重民间立场与贵族精神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以不断变换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特有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香港繁华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实景。  相似文献   
9.
刘宇 《学术交流》2007,(7):158-161
施叔青、李昂是台湾文坛极受瞩目的文学姐妹。鹿港记忆是她们创作的源泉,也是她们的精神原乡。台湾历史是两人书写的重要方面,她们都以庶民角度构建台湾历史,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台湾面貌。面对世纪末台湾民众的原乡失落,她们以小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召唤精神原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后台湾与香港两地文学的互相影响,通过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和人员交流予以实现.先后于70年代移居香港的余光中和施叔青,他们跨文化的人生背景和写作视野,使他们在香港这座跨文化的国际城市中取得优异的创作成就,成为两地文学结缘的代表.余光中以儒家入世的志士心怀和仁者心肠为中国文化造像和替中国坎坷多难的现实怀忧;施叔青则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来诠释香港独立的女性人生和百余年被殖民的历史.他们来自台湾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经验,融入香港生活的描写中而获得新的香港经验,对他们返回台湾后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