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润科 《山西老年》2012,(11):27-27
尽管已到暮年,可是我仍然对晋北女人深爱依旧。心灵手巧心眼儿好,就是我们晋北男人对自己女人的最高评价。可以这么说,我们晋北男人是从爱晋北女人的那双巧手开始的。因为晋北女人的一双巧手,天天能给她的男人创造出一个最精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3.
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夫二妻作为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最早形成于汉末建安初年,晋武帝时发展到了顶峰,到北朝这一婚姻现象仍有存在。这一婚姻现象的出现既有长期战乱、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的客观原因,也与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好色有关;而人类历史上的一夫多妻和二妻制的影响,封建礼教束缚的放松以及统治者的带头倡导也是导致二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虎 《文史哲》2002,(3):128-134
汉族民系之一客家的民居,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中原地区这两种居处制度与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客家民居的两个基本特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凡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没有成为客家人。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省怀仁县石井村龙王庙内,现存有清同治年间修建的会馆和戏台,两通同治十年(1871年)刊立的石碑也记录了修建会馆和扩建乐楼的经过。这座会馆是迄今为止田野考古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在村落庙宇中附建的会馆,对于了解清代后期山西北部村落的发展和戏剧演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民间曲艺形式,分为说唱道情和戏曲道情,其中戏曲道情产生较晚。文章主要阐述和论证了晋北道情发展、流变的特点以及晚近的一些变化,以期对当前的戏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晋道 《山西老年》2012,(5):53-53
地处晋北的保德、五寨等地有一种淳厚质朴的风俗,叫做“打平伙”。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方面,氐羌民族与五斗米教关系密切.随着魏晋北朝时期氐羌民众的内迁,他们的五斗米教信仰也被带到了关中地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氐羌民众还保持着五斗米教信仰.随着时间的变迁,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调适性的变化,对佛教、新天师道和楼观台道信仰的接受就是明显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10.
晋北鼓吹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已经逐渐从乡村走向舞台。目前,对以《八大套》为代表的套曲曲目的搜集整理及器乐演奏艺术的传承迫在眉睫。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其面临着传承人身份转变,老一辈口传心授难以为继,演奏乐器、曲目和场域的变化等带来的问题。专业艺术院校、部队和中小学的青年一代将成为今后传承培养的主体,为曲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晋北鼓吹与区域文化旅游及新媒体结合,将成为带动传统音乐类非遗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