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脁乐府诗大部分作于前期,多有创新之处.他自造新题,且有赋题之举,尤其是对旧曲的题目、内容、句式等作了多方面的改进.谢脁乐府诗内容丰富,更以鼓吹曲内容的创新为特别,且无当时盛行的俗艳之作,在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反映了"永明体"的特点.谢脁对乐府诗的极大关注,缘于时代氛围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他本人致力于对时人拟乐府古题的反拨.  相似文献   
2.
隋唐曲辞最初被记载在笔记小说、宗教文献、手写卷、诗文集、曲子歌辞集等五类文献中。当时的人们对曲辞的文体属性或是忽略,或是各持己见。通过对唐代总集编纂、别集命名、别集编纂规律的比较分析,发现南朝文体理论在隋唐五代得到了完整而稳定的延续,文体分类的分歧和紊乱主要集中在以诗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学中。问题的症结源于人们在对曲辞进行文体划分时,无法同时兼顾文学和音乐两种分类标准。当已有的文体分类方法失效时,作品的时代先后和数量多寡往往成为文体分类的一个补充性标准。  相似文献   
3.
鼓吹经历了民间音乐、宫廷俗乐、雅乐鼓吹的变迁,形成了?歌俗乐鼓吹和朝廷雅乐鼓吹两个音乐系统.雅乐鼓吹经由乐府机构传承、乐人的音乐活动、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以及乐语的记录特点等增加了鼓吹传播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传播效果.?歌俗乐鼓吹通过给踢方式流向民间,留存数量多,传播范围广,是齐梁鼓吹曲辞创作的主要音乐背景.齐梁鼓吹曲辞的创作在乐府史上具有新变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乐府诗集》中的“近代曲辞”,可以看出“选诗入乐”对唐诗产生的两大影响:其一为了便于演唱,“选诗入乐”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许多唐诗出现不同的版本;其二“选诗入乐”的盛行使符合配乐题材的诗歌受到欢迎,从而对唐诗的创作题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辞》中,收录了《华山畿二十五首》,讲述的是华山女子对南徐士子以死回报真情的故事。编者曾引《古今乐录》为注,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  相似文献   
6.
阎福玲 《河北学刊》2007,27(2):147-151
《出塞》与《入塞》是围绕长城之“塞”乐府系列中两个重要诗题,《出塞》诗重在表现塞外征戍的艰辛苦寒之感,其写作经历了三大阶段,形成了“出征——征战——凯旋”的基本模式。艺术上,《出塞》由多个场景情境的切面组合到特定情境的全方位展现,丰富了《出塞》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入塞》侧重表现征战胜利与凯旋归乡的喜悦感怀。二者有着明确的主题分工和重心所在,共同构成唐诗创作进行经典训练与展示训练成果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白创作的古题乐府不仅数量在当时诗人中是最多的,而且还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许。本文以李白创作的三首《长相思》为例,从音乐曲辞方面就他对古题乐府曲辞范式的恢复、改造和创新做一些探讨。并通过对乐府诗诗体形式的研究,从古题乐府曲辞的角度考察他的拟古乐府创作规范。  相似文献   
8.
魏晋迄唐的乐舞史诗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隋书·音乐志》及《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为沿用《汉铙歌十八曲》曲调而创作的新题乐府,表现历代王朝开国承家的诗性历史。乐舞史诗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史诗范型,与中古时代战争频仍、改朝换代频繁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体现了音乐制度、民族艺术等方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本色”论众说纷纭,且不能完全抓住实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戏曲的舞台、观众、戏剧结构等问题,且多是就事论事,仅在曲辞风格的雅与俗等层面探讨曲辞的本色。李渔所提出.“机趣”的“无断续痕”、“无道学气”,能把曲辞放在戏剧的大环境中,从戏曲的叙事性和舞台性等方面突出了戏曲曲辞的本体特征。这是对明代以来“本色”论的开拓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宋书·乐志>中保存有若干声辞杂写、不可通读的古代曲辞,包括<上邪曲>在内的刘宋"今鼓吹铙歌词"三篇尤为难解."今鼓吹铙歌词"<上邪曲>的研究对于其本身及其他汉魏六朝乐府曲唱文本的解读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问题的突破性进展出于孙楷第先生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