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便利条件,常有机会与老同志们探讨学术理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一次在谈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多么需要人才时,一位老同志向我推荐了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他说:“新时期要有所为,不可不读上海《人才开发》”。他并送给我两期《人才开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仅这两期《人才开发》,就使我头脑豁然清新,获益匪浅。两期中的篇篇文章都激起了我思想的波浪。  相似文献   
2.
王川 《西藏研究》2001,(1):85-90
关于民国时期(1911~1950年)中央政府驻藏工作人员及其活动,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拉萨、山南地区。①事实上,国民政府工作人员亦曾有多批前往昌都地区,并在那里开展工作,个别人员甚至留居昌都十年左右。对于驻留昌都的这些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及其活动,以往的论著及有关人士的回忆录仅有零星涉及。本文拟根据西藏昌都地区档案馆所藏档案及相关人士的回忆录,力争对这一问题的历史原貌有所揭示。不妥之处,祈方家、识者正之。一、背景民国建立后,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在英印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将清军、四川军阀的武装力量赶出了西藏,直接管辖了昌…  相似文献   
3.
“美学大讨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于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学术形态两方面,均有铸型作用。就文化背景言,它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毛泽东“双百方针”双向作用之结果;就学术渊源言,它又是前苏联美学论争之移植。哲学美学是它对当代20世纪美学最大的学术规定,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是其最深刻的学术教训。  相似文献   
4.
郭蕴深 《学术交流》2002,(4):147-147
中俄两国政府之间的使团往还究竟肇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重要历史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其一,“1567年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派遣伊·彼得罗夫和布·亚雷切夫首使北京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19世纪初俄国著名史学家卡拉姆津,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曾是这一主张的坚定拥护者;其二,“1619年俄使伊·  相似文献   
5.
何越 《南都学坛》2004,24(4):31-32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关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6.
更正     
《决策》2012,(8):63
本刊2012年第5期中,刊文作者柳士双单位应为"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7.
唐柯三先生(188-1950年)原名唐仰槐,以字行,山东邹县(今邹城市)邢村人,回族,出生在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仕宦家庭。祖父唐传猷,清末曾任吏部员外郎,以书法见誉,有《松鹤堂临本》行世。父亲唐承烈,官至陕西按察使,正三品,在清末以政绩显达。唐承烈在四川任官时,曾奉命就四川内河航运事与英国领事谈判,并成功地迫使英人就范,表现了不受外侮的民族气节。受家风影响,唐柯三自幼熟读儒家诗书,宗教观念和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特别是在他父亲影响下很早就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毕业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为清附贡生。民国初年服膺三民主义,任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之  相似文献   
8.
《社区》2010,(2)
本刊上次讨论过年方式的话题,已经是12个月以前的事了。在那一期中,我们提倡回家看看,强调孝敬和亲情,这是很重要的文化理念,但这些只是中国现在应该提倡的年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关于过节的方式,还有很多话题可谈。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见的听写训练是这样的:教师报一个词或一个字,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生字词教学时这样听写,到期中期末复习还是这些内容,还是这种形式。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形式枯燥。怎样才能让听写变得魅力无穷,学生喜欢,又收到成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快活林     
《老年人》2012,(5):44
古汉语翻译语文老师期中考试出了一道古汉语翻译题: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师看完试卷后到班上讲评,说:有位同学是这样翻译的,笑死古人了":死去的那个人好像我的丈夫,白天晚上看起来都像。"神童和神父爸爸看到一则12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是感慨,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回答":因为爸爸你不是神父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