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88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823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迄今,还没有一门科学像语言学这样不能提供研究对象的结论性定义。语言有三个本质属性,即社会事实、心理表征及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只有对语言进行三维观照,才有可能本真地推导出语言这一语言学对象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3.
依照《易传》所描述的的宇宙生成图式,《文心雕龙.原道》篇从“道”与“文”的衍化生成关系上阐述了文学本原论的观点。原始的道——自然的文——广义的文——狭义的文,这是“原道”论为文章溯求本原所作的逻辑推论。考察《原道》篇“道”的哲学本体论和文学本原论意义,可以理清道——经——文三者的关系,进而认清《原道》篇在“文之枢纽”中居于“宗经”主张的理论基石地位。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审美自治是20世纪上半段重要的美学思潮,在理论与创作上都有突出的表现与形式,强调艺术的审美本体是其主要特征:这股思潮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种种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且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其本质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本文除回顾历史上已经发生的电影技术革命(如声音技术、电视技术)引发的电影美学革命外,着重阐述电子计算机成像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所引发的、正在出现和已经出现的电影艺术的本体性变革,并指出由之而可能导致的电影艺术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借代的概念、修辞法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指出本体与借体的关系,以及借代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程序;论述了借代在产品语意传迭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从借体与本体的亲疏关系上,借体可大体分为功能对象和关联对象两类,其中重点论述了功能对象和关联对象的类别以及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过去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当代的隐喻学家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 ,而且广泛存在与人们的思维当中 ,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本文就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 ,阐释隐喻的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现象学改造阳明心学,须坚持胡塞尔现象学回到“原初给予的直观”这一根本原则。此一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具体落实为以“本体”概念为核心的“原生现象”。一切在原生现象基础上流变而来次生现象,亦必须“还原”到原生现象这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中予以重新理解。依此理解路径,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真实内涵也就须统摄于“本体”之中,而耿宁所并列划分的良知三义说亦需要进行重新理解与厘定。将良知第一义的“向善”禀赋与第二义的善恶分别意识还原收摄到“良知本体”中来,将经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提升为先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不失为阳明学现象学化进程中的一条可能通道。  相似文献   
9.
基于本体系统的知识管理人工智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知识管理中的信息组织难题和群体过程非结构化特性的本质意义. 介绍了用于解 决人工智能中非结构化问题的本体系统方法. 并通过支持群体交互知识管理的电子公共大脑 本体系统设计的案例,对本体系统方法的概念、构成和应用方法作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示例性 介绍.  相似文献   
10.
程志华 《文史哲》2020,(2):82-92+166
在形而上学受到空前冲击的时代,李泽厚致力于解决康德提出却未完成的"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具体来讲,他将"人类如何可能"归结为"一个出发点"和"三大问题"。"一个出发点",指"人活着"。"三大问题",指"人如何活""人为什么活""人活得怎么样"。进而,李泽厚以"三句教"即"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为理论前提,基于对"实践"的分析建构了"工具本体",基于对"心理结构"的分析建构了"认知本体""伦理本体""情本体",在方法论层面探讨了"度"的本体性,并将这些本体归结于"历史本体"之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本体论"体系。这样,"人类如何可能"问题就在本体论层面得到了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