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明 《学术论坛》2007,(3):8-11
权变和适度是共同构成中庸之道的基本方法论,是不能或缺的。执两用中是实现中庸之道的重要途径,但是,没有权变的执中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中庸;权变是解决仁和礼、情和理矛盾冲突时的重要途径;儒家倡导的道义是衡量权变正确与否的最终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
由环境变量、管理变量和权变关系组成的观念性结构是权变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着眼于环境变化的权变管理与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权变管理的理论概况着手,将因材施教的权变法运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校合作之中,试图在权变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理论尝试构建教师、青少年和家长三向互动型的因材施教模式。  相似文献   
3.
4.
5.
常欣 《国际公关》2023,(9):83-85
公共政策连续性体现在公共政策的阶段稳定性、公共政策变动过程以及变动前后内容的连贯性等方面。每个公共政策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环境都有不同,各种环境因素都在随时发生变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外在因素影响。政策运行需要一个过程,政策连续性需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在实践中针对各种可能影响政策连续性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环境、利益关系等权变因素做出合理调整。本文基于政策权变性反思,从公共政策运行规则和程序、干部人事变动、政策目标等角度提出了强化政策连续性的权变性设计,以期对提升政策连续性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而言,如何通过行政发展把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融入到国家认同过程中,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回顾古代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博弈、权变与路径依赖是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发展的中轴,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中轴。  相似文献   
7.
基于权变理论的高校教师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与分析了我国高校现行的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种教师评价模式,指出两种模式的优点及弊端,并结合现行的高校发展状况,探讨在新的形势下的基于权变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师评价模式,旨在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合理利用奖惩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成立后,经过短暂的适应与调整,将明代旧制与满洲特有的习惯相结合,为广大汉族地区设计出一套理想刑名体系,即:对于户婚田土方面的小事,主要由州县官员依照情理调和劝谕了结,不占用过多的行政资源;至于徒流以上特别是危害到社会治安、名教伦常,甚至国家统治的命盗重案,则从县到府再到按察司,由各级正印官审转驳查,最终经督抚达部上奏,定谳处决.这一制度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表现为同一行政层级内的集权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这种监督兼及事与人两方面,侧重于“慎刑”,但失之于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为了应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体制细节随着实践的各种形式变化而灵活权变.这样一套法制体系,是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获得时人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中的王惠,是八股科举制度下英年得势、官居高位而横征暴敛、心狠手辣、残害百姓的典型人物,也是把权变术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典型代表。他在中举人再中进士、任南昌知府再升南赣道的辉煌道路上,尽情地表演了耍弄人生"权变术"的三部曲。他是八股科举制度选拔的败类,是贪婪成性、无德无行的恶官。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揭示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自身不可调解的矛盾和怪谬:一、由"高傲"向"低下"的权变;二、由"能员"向投降的权变;三、由出逃到"隐居"的权变。  相似文献   
10.
马传浩 《理论界》2009,(12):124-125
儒家“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必须突破“爱有差等”的局限性,发扬博大的人道精神。在这一转换的实现过程中,儒家经世致用的权变思想、“自省”的道德修养论以及注重实效的道德实践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