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唐时期的宰相制度,是在唐玄宗时期建立的宰相独断制的基础上演变的,其演变方向,主要有二:一是皇权通过健全宰相内部互相制约的功能,主要是建立了延英殿议政制度,来避免相权太重的弊病,二是主要在宦官系统中建立对行政系统直接干预和控制的枢密使制度,来达到控御相权的目的。结果是使得中晚唐时期的相权日益陷入不健全和不完整的境地,导致中央政府统治权威的丧失和国力的日渐衰颓。  相似文献   
2.
佚名 《人才瞭望》2013,(3):68-69
北宋一朝,名相迭出,群星荟萃,如赵普、寇准、王安石、司马光等无不以出众的政绩而光照历史,彪炳千秋。然而,也有一些"平世良相",既无惊人的伟业,也无专横的恶名,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无闻。如北宋宰相王旦(958—1019),是宋真宗在位26年间更迭的14个宰相中,任职最久的一位,长达12年,但在历史上却籍籍无名,鲜为人知。翻开现代编纂出版的《中国通史》,上面甚至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但是,如果细细地品读《宋史·王旦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宰辅编年录》等史韦典籍,就会发现,王旦虽然没有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安邦定国的丰功伟业,但却是颇有宰执风度与雅量的一代名相,其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更为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3.
使职官在五代产生新特点:枢密使、三司使在政治、经济体制中取得核心地位;内诸司使多由士人充任,并出现阶官化趋势;部分在唐朝业已消失的使职重新恢复;部分使职可兼领外职,这加剧了它们本身职能的衰亡。这些新特点影响到北宋的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南唐设立枢密使,其枢密院也有相应的建制,从而使枢密制度进一步完善.南唐枢密使完全由外官充任,并基本上委任文臣,这和南唐崇文抑武政策是相一致的.枢密使权力的大小与皇帝控制朝政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在先主李昪时期,枢密使权力较小,但在元宗、后主时期,枢密使权力逐渐上升,主管军事的职能也渐趋明确固定.为了牵制枢密使,元宗、后主时期又设立多重学士、承旨机构,以分解枢密使日渐膨胀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辽以武立国,契丹军事体制在辽朝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辽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原有的部族军事传统夺取军马大权,另一方面,又充分借鉴中原王朝军事体制的形式,进而对部族军政制度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适合于维护契丹封建集权需要的新的中央军事体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契丹王朝的发展壮大.契丹民族的军事制度尤其是中央军事制度对后世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蒙古的"挞马赤军"就起源于辽朝中央禁卫制度.  相似文献   
6.
杨军 《学习与探索》2012,(2):154-157
宰相与使相是辽代重要的职官制度。在关于辽代官制的记载中,宰相与使相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职官。辽代的宰相制度,既有对五代的继承,也有受宋影响的一面,但并不是直接承自唐制。钩稽文献,辽代的宰相群体包括北府宰相(北宰相)、南府宰相(南宰相),北、南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侍中、中书令(政事令)、尚书令,大丞相、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侍郎平章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平章事。辽代的使相,指以宰相官衔为虚衔的节度使(包括节度州长官节度使和部族节度使)、五京留守;"使相"之"使"指节度使(包括五京留守),"相"则指宰相。唐末为笼络藩镇,始以宰相头衔作为地方节度使的加衔,带宰相衔的节度使被称为使相。辽朝的使相虽然承自唐制,却也与唐代的使相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将部族节度使、五京留守视同中原地区的节度使,也可以加宰相衔称使相,这是辽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北宋的官制是相当复杂的,多数书籍于此都只是横断面的提及而缺乏纵深方面的研究.对北宋中枢官制进行浅析,有助于北宋其它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田梦 《领导文萃》2009,(23):127-127
问题213:《宋稗类钞品行》记载,宋代名臣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上台,随后将其父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领赏后告退,唯独留下富弼,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富弼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赵曙有些奄高兴,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  相似文献   
10.
枢密使本中原汉官名,始设于唐代宗永泰中,至唐末已趋于固定化,定额两员,且“贴黄”视事,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其权力膨胀,甚至可废立人主。五代戒唐之祸,枢密使开始任用士人,枢密院的设置也日趋完善,枢密使的权力甚至超过宰相。契丹辽朝早期本无“枢密”之职,太宗扶立后晋,始临时设立枢密使。克汴以后,沿用中原官制,先后命李崧、赵延寿担任枢密使。世宗即位,任高勋为汉人枢密使,在契丹官制中也设置枢密使,是为北院枢密使,让耶律安抟担任,与之相对应汉人枢密使则被称为南院枢密使,使枢密使成为北、南府宰相之上的最高职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