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佛教中,禅那是佛教普遍的修行手段,是“戒定慧”中“定”的基本方式。华严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或指此经中的哲学思想,抑或依此经建立的佛教宗派。禅是“行”,华严是“知”,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过若依华严最根本的意项“经典”说,经文倒是涉及禅那。如《贤首品》谈到“海印三昧”与“华严三昧”,前者是佛所进入的可见到世界一切现象的禅定状态,后者指具有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具有从事一切修行能力的禅定状态。这种联系在“知”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应然”之中。此外在汉传佛教的“实然”里,华严理论的典型代表在华严宗,禅集中体现在禅宗。下面将中国佛教史依两宗成立为节点分为若干阶段,简单概括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2.
牛宏 《西藏研究》2004,(2):78-82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有关佛教显宗修证方面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三士道的修证体系、菩提心的发愿、止观法门的修学三部分来简要论述了该论典中的佛学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轼提出“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念,强调凝思静虑的禅静状态对文艺创作观察和构思的作用.认为禅静之止观状态能增强定力,开显智慧.禅定的宁静,不但能了群物之动,把握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而且能观万物之理,更加清楚明白地总结事物的道理,达到胸有成竹效果.赋予诗歌以超脱之静美,宁静而不枯寂,颇富理趣.“静故了群动”既是他创作经验,也是禅宗止观禅法对苏轼诗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4.
智额所创立的天台宗止观禅定思想,强调止观并进、定慧双修、学行一致,十分注意两者的平衡发展,隋、唐以来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董其昌作为晚明时期集书画及理论与一身的大家,在读禅过程中,深受“止观学说”的启示,在其绘画艺术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绘画理论并与绘画实践相互统一,渐修渐悟,终成真果,其绘画思想对晚期以来的文入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台圆教实质的开创者智顗大师,临终时曾诵念弥陀名号以往生西方净土。智顗此一临终事迹,日本学者安藤俊雄解读为因为智顗修行天台圆教失败,故而转修净土的表现,笔者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本文从智顗晚年梦见宝塔倾颓与获告他方华整的梦示的解读,以及天台圆教从观心圆悟的理悟,以臻至于圆佛净土的究竟理事相即的圆证思想,主张智顗晚年诵念弥陀圣号,乃属于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行法,而其于临终之时,总结一生修证,依于圆教六即佛果位阶次,从观行即之五品弟子位,而终能证入相似即之六根清净位。智顗所表现出来的事行成果,早源于梦中获告他方华整,相望已久的梦示;而后来则得圣众来迎,往生西方的殊胜妙果。此乃符应了圆教果位中,修至分真即果位时,因其六根清净,故能得乘游诸土的圆妙果德。所以,智顗晚年勤诵弥陀、观音圣号,是为修行圆顿止观四种三昧的表现,自不能附会后来的净土宗门之见,以为智顗晚年改宗。而智顗临终之往生西方净土,是修行圆理所感召的究极圆满之极乐佛土,这是修行的殊胜成果,并非如安藤氏所认为的,是修行天台圆教失败后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圆珍是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关于圆珍的入唐理由,学界存在各种说法,既有教团对立说,亦有刺激说,还有教学疑问消除说。以上诸说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即使是最有说服力的教学疑问消除说,由于圆珍的求法行历中有益于消除疑问的密教受学活动时间只是其在唐总滞留时间的五分之一,因此也不能断定教学疑问消除说是正确的。圆珍在入唐前似已掌握中国佛教的状况,在不同地点实现不同的求法目的,即在天台山,是止观业的修行和遗迹巡礼;在长安的诸寺院,是遮那业的修行。圆珍返回日本后于日本贞观十年(868)六月成为天台座主,其后通过唐商人仍继续与中国僧人保持交流。  相似文献   
7.
8.
佛教教育自西汉末始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得以发展,隋唐时走向成熟,历经宋元明清的时盛时衰,终于形成颇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教育思想体系。佛教教育的宗旨是由部分人能成佛发展到“人人能成佛”,为佛教教育思想广渗民心,开辟了广阔之路。佛教教育的内容是以宣讲佛教教义为主,借以向僧徒、民众进行佛教人生观、道德观、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其内容呈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出佛教教育自我修改、完善,逐步走向中国化的历程。佛教教育的修行原则及方法的演变,则体现佛教教育自我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非纵非横,非识所识",在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中,唯禅定智慧最深最贵。对中国佛学核心范畴的复读、辨析与重释,不仅可以阐发佛学的人生悟解、思想法脉、精神教化和辩证方法的现代语义,也可公度其"要机"随化的得失轻重。"瞬间持存,敞于域外",后现代境遇更策发了中国佛学陈厚故藏的延宕与造生。  相似文献   
10.
西方心理治疗和佛教修心,都以解决人的苦恼困惑等心理问题为己任,都以提高人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为目标.意象心理治疗和佛教的止观修心都以内部意象为工具对个人的内在世界进行探索.本文在实际操作和基本理论两个层面,比较了意象疗法和止观的异同,探索了佛教和西方心理治疗的基本差异,并尝试性指出二者对话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