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强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26-128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主张保障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权、财产所有权、企业发展权和经营管理权,在党的统一战线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对于建设新时期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之初就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中国革命"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形式和持久抗战的根本条件.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民族资产阶级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重大贡献又是抗日民主政权得以巩固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除了国共两党,还有一种政治力量引人注目,那就是介于国共之间的中间党派。中间党派虽然都是一些中小党派,但抗战期间步调基本一致,十分活跃,对时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纵观整个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态度明显有一个变化,如果说抗战初期他们曾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蒋介石,那么抗战中后期他们渐渐发生了转向。中间党派的向背,对关系微妙的国共两党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抗战时期中间党派为何对蒋态度会  相似文献   
5.
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 ,能否正确认识并对之实行正确的政策 ,对中共的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 ,在与民族资产阶级曲折的交往中 ,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 ,逐渐形成了一套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比较完善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十分复杂又极其重要的问题。从中共成立到北伐战争前夕,早期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了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确地分析和解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独具特色和最富创新的部分之一。建国前夕 ,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在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进行了探索。经济上 ,一是把“保护民族工商业”纳入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之中 ;二是将民族资本主义列入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之中 ,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三是纠正了在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的“左”倾错误 ,保证劳资两利。政治上 ,确认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人民的组成部分参加新中国的政权与经济文化建设。这些思想 ,为建国初期统一战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主张中国走第三条道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关系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的斗争中,由民族资产阶级中极少数右翼分子提出的。它的要害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在中国走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镇压,第三条道路的主张终于破产。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蒋烜婷 《理论界》2006,(6):176-177
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北伐前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论探讨已有许多正确的认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通过民主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野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二分法",在革命阵线、统一战线、经济政策和矛盾问题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这种分析方法在理论发展方面的启示是,理论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历史的现实基础之上;在方法论方面启示是,要注重运用生产力分析方法来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内容上的启示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