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简要考察张辛欣、韩少功、刘恒在1980年代发表的三篇小说,来分析评判鲁迅在《故事新编》里将神话隐喻引入小说创作的前途与危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实验远比他的批评者们所认识的更为激进.油滑往往比偏见更加富于游戏性,特别是当油滑源自他对时间倒错这个口碑极差的文学策略的自由使用.鲁迅在小说中对于象征和寓言有非常复杂的应用.神话为关心文化认同问题的作家们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但同时,鲁迅所认识到的神话创作危机依然困扰着当代作家.神话创作实际上会抑制而非激发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杂带"油滑"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越13年,此间,鲁迅经历了一个由新文化运动旗手到颠沛民间甚至是众叛亲离的荡激过程,其创作心态和艺术手段也必然随之经历变化。油滑,符合这种人生转变时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仿拟了浙东民间戏曲"的二丑艺术",但却有利于保持韧战者的心理优势,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先驱的"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和类似玩世不恭的"捣乱"与自嘲。循此理解,关于长期存在的《故事新编"》油滑"争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茅盾在走向左翼文学的过程中,文学取向明显不同: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很认真"到"油滑"的变化,"油滑"是鲁迅"左联"时期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茅盾的创作则经历了由"写实"向"理论"的转化,强调运用革命"理论"来分析现实,获得主题,是茅盾"左联"时期形成并支配了他此后创作的主导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与《呐喊》、《彷徨》重在揭露和批判不同,《故事新编》意在建构和模塑——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模塑理想的人格。但由于建构和模塑的艰难和对自己建构和模塑的结果和后果的毫无把握的惶惑心态,使其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及理想人格的创建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并直接导致了《故事新编》中创作主旨的偏转和“油滑”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赵光亚 《求是学刊》2012,(5):102-108
鲁迅与(审美)游戏学说关系密切。他翻译与引进了游戏理论,关注余裕理念;对《故事新编》创作中"油滑"现象认定上的自我矛盾与犹疑,折射出鲁迅对于文学游戏的自觉与警醒。小说史研究中的理论立场,显豁地表明鲁迅对游戏理论独特审美价值的深刻洞悉及运用该理论介入文本批评的理论自觉。鲁迅所谓"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给他的审美选择与文学创造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兄弟》的形式化追求、理念化特征以及对过度的沉迷,体现出对先锋派的回归.具有"油滑"性的"大话化"特征以及大量身体隐喻构成的身体叙事带来狂欢化倾向和媚俗嫌疑.《兄弟》具有对深度模式的执迷,但"油滑"也带来结构与意义的自我消解.《兄弟》意味着后现代背景下的先锋的油滑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与他的《故事新编》确有不解之缘,愈到鲁迅后期,二者的联系愈加紧密。认识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绍兴民众戏剧目连戏的"启示",形成贯穿鲁迅杂文的"穿插"艺术,这在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主要通过"挖祖坟"、"翻老账"等历史比较与溯源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故事新编》的"古今杂糅"之"油滑"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在杂文对此的成熟运用基础上依照"小说方式"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后期更主要倾心的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传递、渗透着更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经验。  相似文献   
8.
运用传记学批评方法,结合鲁迅生平、思想,可以看出,<野草>体现了鲁迅的生命观、历史观--"中间物"哲学,体现了他绝望抗争的人生态度.从创作过程、鲁迅心境可以解读<故事新编>"油滑"写法的必然性及其意象、情节中的复仇情绪.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古代英雄圣人们都被拉到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中.鲁迅的幽默、调侃和戏仿(鲁迅自称为"油滑"),让现代读者感到"大话"和"无厘头"的味道,导致了认为<故事新编)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或"类"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观点.从表现和实质两个层次客观辨析<故事新鳊>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关系,同时详细分析比较鲁迅与后现代主义者在文本中解构历史上体现的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与《呐喊》、《彷徨》的重在揭露和批判不同,《故事新编》意在建构和模塑——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模塑人格精神。但由于建构和模塑的艰难和对自己建构和模塑的结果和后果的毫无把握的惶惑心态,使其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及理想人格的创建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并直接导致了《故事新编》中创作主旨的偏转和“油滑”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