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秋 《东西南北》2008,(2):31-31
世界上有多少种爱,就有多少种慈善的方式。让我知道"背对儿"的,是回龙观社区文化沙龙里那篇《流水芋头香》的文章。洛阳儿童福利院有个"脑瘫康复中心","背对儿"去做志愿者时认识了王宇,她喜欢叫他芋头。脑瘫损伤了芋头的四肢和语言功能,癫痫损伤了他的智力,他不会说话,不能走  相似文献   
2.
洛阳有伊、洛、、涧、谷等数条河流。唐代东都洛阳水灾频繁发生 ,共 35次之多 ,平均不足 1 0年一次 ,给洛阳城及沿岸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洛阳水灾发生多为五至八月份。唐代洛阳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雨季流量大 ,便于行舟 ,旱季水少河浅难以行船。针对频发的水灾 ,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助灾民的措施 ,同时还采取了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河洛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九朝古都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兴衰;黄河小浪底咆哮出了洛阳强势发展的号令;洛阳第一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物流产业化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4.
唐三彩在历史中的重现让我们对唐三彩的起源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洛阳不远的巩义黄冶窑是迄今为止公认的唐三彩烧制的最早窑址,我们对其进行了探访和考察,寻找当年曾经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6.
北魏是一个佛教迅速传播的时代,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是大量佛教寺院的修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作者杨街之所亲见亲访北魏洛阳佛教寺院的情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寺院是由宦官主持参与修建的,宦官们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方面的特长,建造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装饰华美,这些寺院的修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研究北魏佛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7,(3):98-102
弥勒信仰包括对于往生兜率天和人间净土的向往。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弥勒信仰大为传播。由于信仰观念的逐渐本土化,弥勒信仰开始被用作斗争的工具,其中隋大业六年建国门起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弥勒下生为号召发起的事件。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地点,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分析隋唐的时代背景和洛阳城变迁,可以确定事件发生地为洛阳外郭城的建国门。这一事件中弥勒信众着装、组织情况等有一定的时代普遍性,以致唐代发布专门诏令予以取缔。而南北朝以来的佛教末法思想和隋炀帝大业五年融并僧人、佛寺之举,可能是这一事件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8.
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条件对城市发展,特别是都城建立和发展具有加速或者延缓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帝都,优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居"天下之中"的独特优势,"河山拱戴"的战略地形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是洛阳成为千年帝都的先天条件;丰厚的中原文化积淀,特别是包容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创新,是洛阳成为千年帝都的文化保障。北宋以后,洛阳以及中原地区之所以逐渐衰落,与中国宏观地理格局变迁和人文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成为中国工业重镇,焕发出发展活力,仍然与其地理背景和人文环境关系密切。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原崛起,洛阳学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研究洛阳学,研究千年帝都形成、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源于洛阳的包容文化,可以较好地阐释为什么全球四大文明发祥地只有中国传统文明在包容文化氛围中传承至今,而且一直具有很大的韧性,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支撑这种传承发展能力的包容文化,在中国推动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的新的全球化过程中,特别值得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进一步弘扬,是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原品牌的支撑学科。  相似文献   
9.
陆路 《江汉论坛》2022,(7):78-82
送别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文士的聚集地,是送别诗重要创作中心。西晋洛阳送别诗近一半是四言体,还有些送别题材是依附于赠答诗表述之。永嘉之乱后中原世族大都南渡,洛阳送别诗创作亦趋沉寂,北魏迁都洛阳后,送别诗创作有所复兴,随着南北文化交流,五言送别诗逐步增多,北朝送别诗亦逐渐走向独立。北魏末年因战乱迁都邺城,洛阳送别诗创作再度衰落,隋代之后有所恢复。对洛阳送别诗的考述可大致理清汉晋北朝送别诗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亦可为汉晋北朝诗史及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10.
洛阳古都研究在学界向来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古都研究成果丰富,精彩纷呈.从学术史角度比较全面地总结和评述这方面已有的学术成果,指出其不足,对洛阳古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