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4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主张以"道"作为治国行政的总根据,通过"生化之道"和"教化之道",阐述了"法道行政"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依循"道"的特性提出了"清静"的行政原则。道教认为,应该以"清静之政"为治理模式,去化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社会井然有序的行政目标。道教对行政之道、行政原则、行政目标、行政方式的探索,蕴含了治国化人应该树立的敬畏精神;道教主张治国行政应该体察民情、关心百姓、顺应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提高行政者素养,这些主张可以成为当代社会治理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防躁戒怒,清静养神。酷暑盛夏,火气旺盛。老年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神经处于安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习惯,常有冰雪在心中之感,切不可烦躁激动。"心静自然凉"之说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从西晋末永嘉到东晋末的义熙 ,近约一百一十年 ,是玄言诗大盛的阶段。当时玄言诗统治了整个诗坛 ,几乎到了无人不作 ,无人不写的地步。如著名诗人郭璞 ,他以游仙名世 ,钟嵘称他为中兴第一 ,是着力改变玄言诗风的人 ,可郭璞却也创作了玄言诗。刘琨诗歌满含清刚之气 ,被认为是继承汉魏风骨 ,可他的《答卢谌诗》中的一些篇章 ,却也透出浓郁的玄言风彩。他自己说 :“昔在少壮 ,未尝检括 ,远慕老庄之齐物 ,近嘉阮生之放荡”。 (《答卢谌诗序》)在现存的玄言诗中 ,大多是东晋诗人之作 ,而且 ,东晋还出现了孙绰、许询、王羲之、支道林、慧远等著名…  相似文献   
4.
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性。在汶川地震灾难降临的时刻,许多学校的老师以他们平凡的五尺之躯见证了这个真理。  相似文献   
5.
正性清静,气质驳杂--论道教的人性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论上,道教对早期道家、黄老道家有着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同时道教又进一步向前推了道家的人性思想,发展出一套"正性清静,气质驳杂"的人性论,认为清静正性体现的是人性的普遍和一般状态,与理想化的"道"、"德"相联系,而落实到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由于气禀的原因,就不那么整齐划一了,故人的气质之性是驳杂不纯的,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有了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现实中的人性是善恶、智愚、贤不肖混杂.道教的人性论,为宋儒"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的提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中国佛学中的重要派别,称为”教外别传”,完全以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而显现其与佛教本体论与方法论上迥异的途径,关于禅宗的思维它是直觉的、印证的、非理性的,是排斥语言逻辑的瞬间本体认识。就禅悟的本身来说,”言语道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是自在的、自由的、无限量的、不能以任何思维模式局限的,然而唯其如此,才更显出禅宗具不可周延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中国水墨画意境的升华起了重要作用,它使画家精神达到极度的自由,万物皆随心而造。因此,古代文人画家无不研读佛理,注重自身修养,形成了独特神韵的中国水墨画风貌。  相似文献   
7.
旧式庭院中必有后花园,它是主人休闲散心的好去处,清静,幽雅,安恬,私密,花香鸟语,称之为一片隐藏的乐土也不为过。精神可以在此得到放松,思想可以在此得到梳理,感情可以在此得到整合。  相似文献   
8.
李欲晓 《新天地》2011,(3):28-29
搬到新居已经快两年了。新居靠近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精心装修的房子宽敞,舒适,小区院子清静整洁,物业服务周到细致。关起门坐在家里真是很惬意,哪儿都不想去了。但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心里常常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好像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哦,缺少了熟悉的邻居。  相似文献   
9.
10.
冰心与林徽因的诗歌都映射出诗人丰富情绪体验中对心灵清静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实现后诗人清静、和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种相似中又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她们个体的选择密不可分。这两个主题在两人诗歌中不断地交替出现,潜在地构筑起她们立体的情感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