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琼 《社会科学家》2003,(4):128-131
“游”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独特范畴。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而庄子所言说的则是“逍遥游”。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差异。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思考的是“游于艺”。而在庄子那里,思想的主题是自然的自然性,区别于孔子人伦的自然。庄子是游于道或是游于自然。此外,从“游”的方式、对于技的态度以及从达到“游”的超越途径等来看,二者的“游”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然,庄子与孔子的“游”又是互补的。其互补性对于形成整个中国传统的“游”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在孔子德性生命的历程中,"志于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起点。"学"是一项个体必须从精神到肉体、从认知到经验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是自我修养、全面发展的事业。"学以成人"是一个不断拓宽、深化的过程,其依次为"游于艺"、"依于仁"、"据于德"和"志于道";它们彼此赓续,层累一贯,由明通人事而契证天道、天命。在"为学"过程中,人的人文化(文明化)、社会化(群体化)、个体化(成就自我)渐次完成,进而超越"人伦日用"之生活世界,"上达"超验的形上领域。由为"人"到为"己"再到为"道",人性得以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游于艺"的阐释纷繁且莫衷一是,孔子天理流行的言说方式为"游于艺"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传统的"游于艺"阐释在大的时代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色彩;而现代的"游于艺"阐释则将"游于艺"纳入审美自由的范畴,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对"游于艺"进行着阐释。通过梳理传统与现代的游于艺阐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游于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许婷婷 《成才与就业》2012,(Z1):125-126
一定要相信自己。肖寒: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原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现自主创业肖寒,毕业于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校(现为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商业广告专业。毕业十年,如今他已成为沪上一家专门从事商业地产设计的知名广告公司的老板及创意总监。  相似文献   
6.
无意中画了一些画,画了一些圈圈,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意思,想给它们起个题目,想来想去,冒出了"游·象"这样的词。我似乎很喜欢或者说很向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游"的概念。"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中,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  相似文献   
7.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在孔子那里,弟子们对"仁"的再三发问表明一则仁并无定论,二则仁只有在不断的追问或追寻中才能得以成就.在对其中两组"问仁"对话场景的生存论分析基础上,认为"君子不器"、"游于艺"是切入"仁"的两个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路标.在这两个路标的指引下,对仁道所展现着的生存样态就有了一种本真的领会"不器"说的乃是君子的"游"戏,亦即"游"入虔诚、自得的乐境.  相似文献   
9.
宗启 《经营管理者》2010,(12):92-96
他是体制内的刺猬,可是懂得锋芒藏与露的时机;他是学者,但控制与管理企业时可没那么些腐儒气;他精通围棋、高尔夫、烟酒茶。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相似文献   
10.
"游"这一理论范畴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艺活动尤其是文艺鉴赏活动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