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该文以黄庭坚在宋神宗元丰三年到元丰六年(1080-1083)知江西吉州太和县事所写的诗歌,探求黄庭坚在 初为地方官时的爱民情怀,及其在任上创作的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他作诗“以故为新”,“点铁成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宋诗史上是最有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思想上继承孔孟,又深受禅宗熏陶,创作上师承韩愈、杜甫,且援佛入儒,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创作伦理,大大拓宽了诗歌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4.
江西诗派几乎改变了中国美学中的艺术传统.本来,单纯的艺术因素在中国诗歌中并不占据首要位置,但由于黄庭坚等人以“点铁成金”为纲领的江西诗论的影响,宋代之后中国诗歌的艺术逐渐自觉追求一种基于文化素养和睿智思力之上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代表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独特艺术品味,这就是与“唐韵”不同的“宋调”.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其“有法之法”的理论内涵,并着重探讨其中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及读书用事的主张,认为黄庭坚的“有法”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法”,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谷之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很多,其中被后人提到最多并最为诟病的是他的"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对"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这两种诗歌创作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黄庭坚的诗歌和诗论并不是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因此认为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论意境的审美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贵在创新。对于如何借鉴前人成果 ,即“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进行意境创造 ,本文从“旧瓶新酒旧酒新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炼前人之诗意”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实例 ,对意境的审美创造性 ,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隋唐宋金元时期,尽管儒家道德美学覆盖了整个诗文美学领域,但仍有一条形式主义倾向的美学线索在延续和发展。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开其端,吕本中的活法论继其踵,杨万里的意味及余意、余味说承其绪,姜夔的法度论及余意、余味说封其后。他们以与诗歌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诗歌获取审美意味的形式规律和技巧,为形式诗学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传统用典是在不同对象、事件之间建立类比关系,引发联想义.杂体诗用典与之不同,是对同一对象、事件的"能指符号—所指意义"关系加以分离、重组,产生全新意义.宋人首次自觉认识到杂体诗用典"字则正用、意须假借"的语言学机制,在字辞、句子、篇章不同文本单位层面广泛运用并加以创新.黄庭坚是宋代杂体诗创作的代表.从创作实践与方法逻辑看,分离、重组典故文本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也是山谷诗法"点铁成金"及相关换骨、夺胎手段的核心机制.换骨是在字辞、句子、篇章三种典故文本单位层面分离、重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夺胎是对换骨获得的新意义加以引申、否定,形成反转思辨.《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指换骨对典故文本的处理,"以议论为诗"指夺胎对换骨结果的反转思辨,"以才学为诗"统称换骨、夺胎共同具备的典故知识储备前提.从积极方面看,山谷诗法的"语言学转向"是宋人从杂体诗用典的语言学机制中发掘出的一条走出唐诗写作传统、通向现代性诗歌写作前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夺胎换骨”是宋代重要的诗学术语,与道教内丹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晚唐五代道士吕洞宾最早提及“夺胎换骨”之语,宋代黄庭坚将之用于诗歌批评中,遂形成“夺胎换骨”诗法.黄庭坚提出的“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论也源于道教内丹术,与“夺胎换骨”关系密切,均将苦修作为学诗与修仙的关联点.这一关联点又对陈师道“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歌主张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