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现代哲学各派日益把哲学逻辑化、语言化,使哲学之路越走越窄的理论背景下,广松涉以"物象化论"为哲学方法,对以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实体主义的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由此实现了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哲学变革.在格外重视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世界,关系主义应有实体主义所不具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一方面确定了人类认识的界限,把认识论中的问题规定为人类的认识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物自体",即人类如何来不断突破认识的原有界限;另一方面在本体论中则从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逐渐转向追问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从而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自他之后认识论才真正成为挑战人类知识极限的精神奥林匹克;本体论才真正成为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信仰之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康德的哲学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新问题,论述了康德哲学革命的贡献及局限以及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成果的超越和推进。  相似文献   
4.
康德认为,近代的形而上学问题已从对存在本身的关注,转向对经验何以可能的条件的关注,转向对经验何以可能的关注。正是这种转向,使得康德在其哲学上实现了从关注外在的形而上学到关注内在的形而上学的转变。使得形而上学与认识论问题进一步结合。他指出我们的知识是开始于经验的,但却并不完全来源于经验。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观开始,知识的形成必须有形式的条件,否则认识根本不能发生。这些形式的条件正是主体的先天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5.
6.
7.
康德关于“物自体”的设定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其哲学不可知论的一个明证,由此经常受到批判和否定。但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一设定所蕴含着的积极意义,尤其他对我们了解和警惕自身所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困境”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正是尝试通过探讨康德“物自体”概念的缘起、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对后来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等。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杜刚  王云鹏 《理论界》2012,(5):74-76
物自体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对康德哲学整个体系的建构起着基石的作用,尤其在康德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这一部巨著中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康德正是通过对物自体的规定,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进行新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所以正确地把握康德《纯批》中物自体的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基础,而《纯批》的研究也必须从认识物自体开始。同时,物自体中也潜在地暗示着康德哲学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对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好地扬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付威 《理论界》2010,(6):114-115
本文以哲学界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不同理解为背景,从康德入手引出黑格尔为什么要提出绝对精神,并理解绝对精神及"绝对"与"精神"的内涵。在阐述"绝对"的哲学内涵时借斯宾诺莎的实体及康德的物自体进行了发展和比较,在对"精神"的哲学内涵进行阐述的时候是通过对精神本身的理解及对精神与理性的区别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驳斥对康德"物自体"的种种非难,文章指出遭遇鄙视的"物自体"调和性蕴涵了积极的哲学养分,其中折射出了哲学特质内涵,从更深层面反映的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科学、神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研讨,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对我们重新认识"调和性"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