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萨满教变迁研究遵循的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本文努力寻找现今遗留的萨满教现象中的各种历史遗迹,分别从狐仙信仰、怀玛日祭祀、满族家祭、蒙古族白博、萨满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说明萨满教变迁的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说明变迁出现的根据,进而在时间维度上揭示萨满教的变迁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关狐仙的作品很早就有.但是描写狐仙的集大成者要算是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里面有关狐仙的美女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本文主要探讨狐仙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海燕 《东方论坛》2010,(5):47-51,77
与之前的志怪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对异类形象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偏向:异类仙化倾向。这种异类仙化倾向源自《聊斋志异》对民间传统中狐仙观念与唐以来文学中仙妓合流意识的继承,更出自蒲松龄对异类观念的创新与道德理想的寄托。蒲松龄对聊斋中关的异类女性的褒美乃至“仙化”,是其理想人性追求及浪漫诗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狐"在先秦时代是作为瑞兽出现的,没有"淫"之意。《诗.齐风.南山》以"雄狐"起兴主要是因为狐在上古时曾作为高禖神。以后狐意象的发展分为两枝,在文学作品中则逐渐发展为"狐狸精"妖精形象,而在民间则逐渐发展为狐仙崇拜,走上神坛。  相似文献   
6.
方可 《民族论坛》2014,(4):28-30
正一阵曼妙的桑植民歌在旷野中响起,狐仙与刘海的故事在门山下慢慢展开。美轮美奂的舞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时光不觉流逝。当掌声响起,表演落幕,给观众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与唏嘘。光环围绕,何以载?从2010年3月正式公演以来,《天门狐新刘海砍樵》迅速跃升为中国演艺业的一业标杆,不仅在经济效益层面取得了成而且在文化产业建设、知识产业创新、产业流通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8.
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众多的篇章都和狐仙有关。小说既描写了各种不同的狐仙形象,也概括了狐仙的特点。《子不语》中的狐仙形象是社会传统狐仙文化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也是袁枚对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显然受楚骚传统的熏陶.具体到作品本身,狐仙是一个重要的扭结点.蒲松龄努力打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写作中的释放模式和放纵模式,独出机杼地创造了狐仙的文人意象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