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民主与独裁”论战,是一个已被学术界关注较多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笔者认为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被忽略的问题o lC如,如何从参与论战的专业政治学者的角度来检讨论战表面话语背后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o本文通过梳理论战的言论脉络,追踪文本线索,得出以下结论:论战要角之一清华政治学者陈之迈借用英国政治学者巴塞特(R,Bassctt)的“民主”概念和美国政治学者罗杰士( Lindsay Rogers)的“危机政府” (Crisis Govemment)理论疏解了“民主论”者与“独裁论”者之间的理论张力,特别是为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独裁论”者提供了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加速了这场“民主与独裁”论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2.
费正清 《领导文萃》2014,(12):44-47
在战时的重庆待了两年后,我最终确信我们的盟友国民政府正在腐化堕落并逐渐失去权势。国民党逐步走向衰落,我也是逐渐得出上述结论的。1943年下半年,蒋介石政府的无能已经明显暴露出来,尽管他一再努力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和个人独裁。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导致工薪阶层营养失调且备感绝望。  相似文献   
3.
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冲突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社会学理论也曾试图对冲突理论进行历史性考察,但其理论根源通常是止于马克思,尽管存在对柏拉图等人的研究,但对他们的冲突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使他们的冲突理论依然没能独立出来,而且对他们之间的历史联系也未曾给予必要的关注。这里,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冲突理论的发展阶段,其代表性的冲突理论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冲突模式理论;马基亚维利的冲突模式理论;圭恰迪尼的冲突模式理论;霍布斯冲突模式理论;卢梭的民主冲突观;博林布鲁克冲突模式理论;自由主义多元论;马克思主义两极冲突模式理论;和谐主义冲突模式。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有过一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知识分子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偏重于政治方面,并有在中国实行“独裁制”或“民主制”之争。这次讨论在当时影响很大。结合史料,从学理角度,为民主辩论,时至今日依然有其价值.尤其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廷黻与张奚若系哥大校友、清华同事,且皆曾属以胡适为核心的学人群。但后来蒋在追忆往事时,虽语及张奚若但故隐其名,原因乃是对张有保留意见。二人的分歧,部分地表现于个性气质上,以及对“本土”与“西化”等学术理念上,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更深层原因乃是政治倾向上的分歧。张早年即参加南京政府,并曾仕途受挫而对当局颇为失望;蒋虽自学生时代起即热心政事,但直到归国任教十年后才逐步涉足政治,故其对政治颇有热望,对蒋介石政权亦多有期待。张希望当局尽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落实民权改善民生.而蒋在拥护“开明专制”,通过实行“新式独裁”使中国尽速实现现代化、应对国难。日后条件成熟时,再实现真正的“宪政”。随着国难的加深,二人在国家主义和人本主义上的分歧愈益凸显。这种政治理念上的差异,促成了二者不同的政治选择和从政实践。最后蒋、张二人分别选了国、共两当,经历了迥异的政学人生。当然,二者的政治生涯粗看迥异,但都多有坎坷;其曲折、复杂之程度,皆远超乎其治学、议政时的预想。  相似文献   
6.
朴正熙政府为了打破其在国内外遇到的困境,经过与美国的一番讨价还价出兵越南。出兵越南给韩国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极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经济方面的战争。特需”和政治方面的“开发独裁”。越南战争“特需”使韩国奠定了其经济起飞的基础,并巩固了朴正熙的执政地位,从而使“开发独裁”体制获得了适宜于其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形式,经历了从雅典直接民主到近代代议制民主的漫长发展过程。直接民主最符合民众的普遍期待,却因太过理想化而未能在现实的政治土壤上生根发芽。代议制民主虽然借鉴和吸纳了直接民主思想的合理部分,并获得了实践的可操作性,但仍存在实质上的少数人专政以及阶级立法等缺憾。透过民主的历史足迹,对当下的代议制进行解构发现,代议制包含民主与独裁两个动态的因子,面对具体公共事务,民主制下也存在独断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围绕宪政民主路径的选择发生了三次论争。一是清末围绕“开明专制”的论争 ,论争双方都承认国民程度影响宪政道路的采择 ,但双方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共和立宪派更否定了依靠清朝统治者推行立宪的可能 ;二是民初围绕袁世凯专制行为展开的论争 ,论者较系统地批判了所谓的“开明专制” ,提出只有实行宪政民主才能促进国民程度问题的解决。在对中国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中 ,孙中山的“训政论”日益系统 ;三是 30年代关于“新式独裁”的论战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式独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文化传统里,所谓的“独裁者(Diktator)”首先是指那种拥有无上“话语霸权”、并以“训话”(Diktat)为主要言说方式的人。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论语》中的“孔子”本质上不是一个“对话者”,而是一个“训话者”,“Diktat”是他最主要的言说方式,并且这种言说方式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体系”内在的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以多米尼加共和国遭受的殖民侵略与独裁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多米尼加流散群体受到的历史与现实的创伤。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替、人物的"缺失"与"再现"并存,不仅重塑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历史以及奥斯卡家族历史,还展现了流散者在美国遭遇的文化冲突与边缘化境遇。种族、阶级与文化差异以及无法逾越的他者身份造成流散者的文化归属与认同陷入困境,而多元的文化背景使杂交性的文化认同成为渴望寻找自己文化定位的流散者的一种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