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王骥德撰写的《曲律》堪称是中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从五个方面我们可以对《曲律》进行梳理,以此了解王骥德的曲学思想。一、“曲别是一家”的思想;二、对音律的重视;三、提倡人情,推崇“自然”;四、雅俗兼顾,灵活变通;五、较为全面的戏曲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王骥德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他的“本色”、“当行”曲论不仅提出了戏曲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采的要求 ,而且涵盖了戏曲艺术的其他创作规律 ,如戏曲内容、戏曲结构、戏曲表演等。其曲论的形成 ,与他所处的时代、交游以及他本人的思想变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叙武 《天府新论》2013,(4):122-127
汤显祖传奇作品落场诗大量采用集唐形式,尤其是《牡丹亭》,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成为传奇落场集唐诗运用的典范佳作。然而大量文辞过于典雅的落场集唐诗却显示出汤显祖剧作案头化倾向严重。部分明代曲家有意识地纠正这一背离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本质的倾向,强调场上演出的重要意义,表现之一就是改编汤作时或改或删落场集唐诗。从晚明清初传奇创作实践来看,剧作家已经找到"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王骥德《曲律》是明代吴江派戏曲发展第二阶段的理论代表,论述剧作家主体、客观现实生活、剧作文本、表演家体现、观众欣赏接受等主客观因素兼顾的新体系的初步建构,风神标韵的戏曲艺术美范畴,风格论的阐释,戏曲艺术特性的强调,中和戏曲美学思想的操守。  相似文献   
5.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同治十年(1871)抄本《碧筠斋古本北西厢》,有学者于《文献》撰文认为是久已失传的明代嘉靖癸卯(1543)碧筠斋刊本《西厢记》。今据明人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有关碧筠斋古本的校勘及说明,验之同治抄本,可知同治抄本《碧筠斋古本北西厢》并非明代碧筠斋本《西厢记》,实乃赝本。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的作剧理论自成体系,“以若有若无为美”的作剧主张是其中的重要法则。汤显祖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一法则,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汤显祖的作剧理论具有“自成体系”、“富有实践性”、“哲理深度”三大特色,是我国戏曲理论的宝贵财富。汤显祖可与王骥德、李渔并称,他们三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编著的<太霞新奏>是晚明一部重要的散曲选本,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吴江派散曲家推上了晚明曲学领域的前台,使之成为晚明散曲家中新的生力军.同时,<太霞新奏>通过具体作品较为系统总结了吴江派散曲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曲学意见,丰富了沈璟、王骥德的曲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王骥德系晚明戏曲理论家 ,《西厢记》研究专家 ,他在《西厢记》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实为“西厢学”的奠基者 ,他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保存的文献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他提出的文献整理原则以及对《西厢记》的校注、评论等诸方面 ,都有独特的建树 ,在“西厢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再论汤沈之争及王骥德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沈之争是戏曲批评史上关于戏曲的文与律之关系最激烈的一次论争,汤显祖与沈璟围绕剧本内容与戏曲的音韵格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了论争,二者的理论主张互不相容。王骥德则将两家的主张辩证地统一了起来,纠正了他们的偏颇,提出了剧本内容与戏曲格律兼顾,即“必法与词两擅其极”的创作主张与辞、格俱妙的衡曲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