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是我房东的女儿,今年才四岁。大大的眼睛,翘翘的睫毛,笑起来还有一对美国小孩少见的酒窝。一头披肩的金发,看上去就像一个洋娃娃,实在招人喜爱。一年半前,我还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念书,偶然从报上看到一条招聘广告,工作是照顾小孩。我正想找机会和美国人多接触,好多了解美国人的风俗习惯,于是就欣然应征。通过面谈,我了解到我要照顾的小女孩叫玛格丽特,才二岁半。母亲在医学院当实习医生,是位单身妈妈,需要有人早晚开车接送上幼儿园的小孩,交换条件是我可以住在她家,免收房租。玛格丽特看到我一点也不见生,第一次见面就把她房间里所有的玩具都搬出来给我看。多么可爱的孩子,我一口就答应接受这份工作。  相似文献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是最受中国学者关注的当代作家之一。对数十年来“阿特伍德”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国内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小说《浮现》中对生态困境进行了思考,本文从自然边缘化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回归自然的使命感三方面阐释了作家对生态困境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第二部小说《加里克年》中的两个重要意象:加里克剧院和怀河。认为剧院的虚伪与欺骗性象征着主人公爱玛与她的情人法拉之间虚假的感情,而怀河的现实性象征着爱玛与她的丈夫大卫的婚姻现实;指出怀河对剧院的破坏预示着婚姻最终战胜爱玛的婚外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德拉布尔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6.
以留白美学为切入点研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穆迪日记》及其他诗歌,可以解读出其作品的深层意义和美学意蕴。阿特伍德持续寻找女性文学传统和加拿大文学传统。她创作的女作家形象敢想敢言、不落俗套、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她书写女性移民对土地和国家从陌生到熟悉、认同的过程。阿特伍德的诗歌和插图采用空白、消失、虚无的意象,象征几十年前加拿大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空白状态,揭示他们的作品面临再度被淹没的威胁。加拿大国家文学的发展不能没有女作家的参与,她们的创作应得到认可并纳入发展图景之中。  相似文献   
7.
《神谕女士》是加拿大当代作家阿特伍德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文体上戏仿哥特小说,同时体现出对女性主体意识复杂性的思考。女主人公琼成长经历曲折,以写作哥特小说来寄托梦想,哥特小说文体在作品中形成了书中之书的叙事模式。在琼所呈现出的一系列多形态的、不同的自我形象中,可以看出阿特伍德在写作中对多元的、复数的主体的解放。由此,《神谕女士》显现出明显的后现代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羚羊与秧鸡》自从2003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与其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阿特伍德的这部小说从自然环境深入到人类的精神、文化和情感环境中去,密切地关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方向。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来透视该作品中所探讨的生态失衡和生态危机,试图解读阿特伍德通过该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警示作用与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文明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妇女们成了土地主 在美国爱荷华州,女拥有该州近一半的农田.不过,们也发现大家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她们花钱雇来耕种土地的工人通常并不能达到她们的要求,且对她们的牢骚和抱怨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短篇小说<鼓王>中清晰地勾勒出宗主国文化与土著文化相遇、浸润、相斥、决裂的走向图,对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不同情形下不同心理态势的剖析表明文化误读带来了外来强势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短暂共存,然而前者对后者殖民化、边缘化的征服欲望导致弱势文化为维护自身整一性而进行的不断抗争.宗主国文化暂时的中心地位最终被看似柔弱而坚韧不屈的土著文化成功消解,不得不离开这片理想"家园",而两者在撞击后也演绎出了耐人寻味的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