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主要围绕环境资源法基本理论、水权交易、环境纠纷与环境诉讼、流域管理与流域立法、新《水法》与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内容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理论研究,反映了当前国内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及建设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乔 《决策》2003,(12):46-47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保浪潮的来临,环境权的字眼频频出现,然而,有关环境权的定性目前尚无定论.环境权是一种自得权,是以公民自负义务的履行为实现手段的保有或维护适应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对环境权的保障问题,从以宪法为基础,各部门法加以对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境物权作为一项新的物权类型,是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绿色经济发展实际的一种法制创新,也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将从环境物权的内容、权利本质两方面进行物权理论与法理学上的论述,同时论证环境物权与环境权以及传统物权的关系,为环境物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而存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性在学界尚存争议,各学者说法不一,较多学者认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该理论被普遍认可并适用于相关领域。为解决生态环境受损问题,以及符合现阶段多主体、多角度化解纠纷的体系变革方式,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采用磋商制度具有重要的解决纠纷的社会功能。行政机关作为该制度中的赔偿权利人,多数学者认为其所依据的索赔权请求基础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中,行政机关作为索赔主体,若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作为其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环境权理论"作为其索赔基础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于环境权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面对自身环境权的侵害以及对于环境的监督,却难以依靠现行法律和政策获得基本保障。本文将针对现阶段法律和政策的缺陷以及公民对于环境权认知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环境法学的一个基石范畴,环境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法律人理论范式能够证成环境权的合理性,法律人的理论逻辑可以表述为:现实世界的人—法律人格—法律人—法律权利。依此理论逻辑,法律上的"生态人"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权利的实现,"生态人"的权利在环境法上所指便是环境权。环境伦理能够恰当地论证环境权的正当性和丰富内涵。尽管我国环境权立法存在诸多不足,环境权仍然具有强大的实践价值。环境权强调对人类的生存关怀,作为一种立法理念和权利类型环境权可以促进立法完善,是立法演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去年开始,全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部分地区遭遇严重雾霾过程,涉及人口达8亿以上。北京更是连续遭受严重的雾霾过程,蔓延多日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一起环境灾难事件。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公众的健康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众已经开始呼吁国家立法。我国现行立法并未规定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制度,文章阐述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立法背景、现行缺陷,并对如何建立该项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移植的环境权概念,成为我国环境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点,但该概念过度泛化,导致其内部体系并不融贯,难以进入法律实践。通过对其概念发生的目的论考察,可厘清环境权概念中的冗余要素,确定其有效范畴;而参照德国民法理论的权益区分方法,可知环境权概念之有效范畴指向无法权利化的环境利益,其本质是政治宣示和修辞,并非有效的法学话语。结合我国现有政治法律结构,应当以"国家保护环境"的公法义务为核心,以保护公民环境利益为指向,建构公法化的环境法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