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法国是电影艺术的故乡。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拉西欧塔的火车进站了》,奠定了法国在世界电影史上的伟大地位。法国从官方到民间都素来重视保护和支持电影工业,将其视为与农业并重的两大国家工业之一。近年来,美国大片蜂拥而至,令法国电影界十分头疼。以1991年最甚,这一年美国电影在法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法国本土电影。在世贸谈判  相似文献   
2.
张一玮 《理论界》2010,(7):140-143
《迎春花》是"满洲映画协会"1942年摄制的电影作品,以殖民者的视角塑造了伪满时代的中国东北的城市生活,并隐含着与殖民主义相关的话语结构。影片的主演李香兰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东亚最重要的女演员之一,其明星形象的影响力借助电影这一传媒形式配合了殖民者的文化实践,并延伸出有关明星文化与现代性的问题。而"满映"电影工业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建立和发展状况,也成为阐释《迎春花》影片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载体,理应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表达和传递中国精神的功能。而中国新主流大片无疑是最能传输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和传递中国精神的一个渠道,也是观众最容易吸收和接受的一种方式。中国新主流大片对"中国精神"的诠释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对民族精神的诠释、军事动作电影对时代精神的彰显。而泛情化策略、电影工业美学的表意机制与鲜肉美学则是中国精神在中国新主流大片中得到有效阐释与传达的主要手段,实现了此类影片观赏、接受和传播效果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研讨当代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在梳理美学、艺术学、电影艺术学、电影学与电影美学等学科的复杂学术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电影工业美学相关研究的体系构架,省思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科建设意识,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布局特点。研究认为,电影工业美学是在国际电影学术理论学术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在当代中国现实和电影产业土壤中生长的“中国式”电影理论体系,是对新型电影观念和生产原则的总结和提升;电影工业美学的学术建构,要坚持立足中国本土,直面电影生产创作、体制运作、格局生态、工业化程度等境况与问题,既有哲学、艺术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学术、学理的依托,也基于电影发展的现实问题及电影人创作、生产和工业、产业状况,在理论/实践、继承/创新、传统/当下、外来/本土、工业/美学、艺术/商业等“二元张力”间丰富、重构着中国电影理论;在当下新文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电影工业美学的思考、探索和争鸣贯注了学者们关于电影学、电影美学的学科建设自觉意识,具有相当的学术前沿性和学科建构意义,是中国电影学派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评估文化多样性的框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果:(1)国家的多样性等级次序高度依赖于其所采用的文化多样性维度;(2)电影产业得到公共支持越强大的国家(法国、欧盟和韩国),其文化多样性越高;(3)供应多样性(supplied diversity)与消费多样性(consumed diversity)紧密相联,前者始终高于后者。这一现象揭示出对供应文化多样性的支持政策似乎与消费偏向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电影的形成时期(1895—1927)——世界电影史第一分期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应世界电影与电影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在重新考察世界电影迄今为止(截止于2000年)的发展历史的前提下,提出世界电影史的“四分期说”,即把世界电影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1967)和振兴时期(1967年以来)。本文以新的视角,系统、客观地梳理了世界电影形成时期的重要创作实验及思潮,分析了早期电影艺术探索的脉络及其之于今日电影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大学艺术概论课程中无法回避的理论主题。电影与文学在形式、内容、呈现对象及手段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这令它们被归入不同的艺术门类。电影工业的兴起离不开对文学叙事和表现形式的吸纳与运用,也离不开文学家对电影工作的参与。与此同时,电影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与变迁还在不同历史阶段启发了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形态及表现手法的变迁。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为理解当代文艺生态的整体状况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时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越来越散发出一份具有浓郁民族传统的年味。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与憧憬本是普天下民众共同的心愿,而春节成为人们寄托这种国泰民安、家庭和美理想的高级民俗类型。拜年,国人说的都是健康发财等吉祥话:贴春联,也都是诸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的自我和他者的美好预言,电影工业也积极迎合这种心理,发行所谓的“贺岁片”。在笔者看来,其实,国人“过大年”的民俗也衬托出了公共关系的理想追求与终极关怀: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典型的体验产品和快速消费品,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口碑传播对电影票房影响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北美电影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个体评论和专家评论为代表的口碑传播的动态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个体评论数量和效价在公映第1周后将显著降低;评论数量间存在动态传递现象;个体评论数量对短期票房(第1到4周)具有正面显著影响;个体评论数量和专家评论效价对总票房均有正面显著影响。个体评论和专家评论对票房具有不同影响机制,个体评论数量是影响周票房和总票房的重要变量,而专家评论效价更多起到了预测作用,仅对总票房具有显著影响。企业应高度重视电影公映前后短期内口碑传播带来的知晓效应,保持实时口碑蜂鸣是票房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