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45篇
社会学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3D 版《泰坦尼克号》的华丽上映曾掀起影迷们对它的新一轮热捧。文章就同样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中国方言版《泰坦尼克号》为案例,结合功能目的论来探寻中国方言版字幕翻译的目的与性质,进而分析、总结英文影片字幕的中国方言版译制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了我国国际化进程,为促进高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校实施开放的外事政策,广泛开展外事活动,外事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对外开放程度。外事口译在高校外事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详细分析我国高校外事口译特点,在实践中的基础上总结出口译策略,以期解决外事口译的常见问题,提高外事活动质量,助力高校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4.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主要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叛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许多电影片名意译、改译的现象,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叛 逆”性,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叛逆”的误区,指出在片名翻译时要紧扣对原文文本——原 片名和影片——的分析和了解,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  相似文献   
6.
"和为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关心的乃是世道人心。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完整的体系。即以个人修养节制个人行为 ,调整社会关系 ,进而达到太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和”为特质的。“和”在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终极的位置。可以说 ,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起于“仁”而终于“和”。“和”的概念兼有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学说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孔子之志加以义理分析 ,有助于阐明“和”在《论语》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 ,而且有许多误译 ,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 ,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 ,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 ,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在恩施州旅游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施州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成为湖北省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要让恩施走向世界,旅游翻译无疑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达到预期效果,起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理性理念的范导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根本思想方法之一,历史理念的范导在康德历史哲学中的有着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康德历史思想由浅入深的层层剖析,作者发现,历史理念的范导思想既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价值所在,同时又使他摆脱不了时代加给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尼采的早期著作《朝霞》,对尼采的“冲动”学说进行解读。尼采引入冲动一词源于对于道德的批判,以表达他对于人的自我的全新理解。本文致力于从概念上廓清尼采使用的“冲动”一词,归根结底,“冲动”的概念可以通过诉诸价值、欲望和行动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而进行说明;考察了冲动的来源,冲动的演化过程,以期能够解释“冲动”何以被视为一系列汇聚起来的集合体;最后,对“冲动”本质上可以用目的论来说明的观点进行反驳,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谱系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