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神灵神灵概念本身,是神学和宗教的研究任务,而神灵意象是指人们内心中对于神灵的形象、特征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观念与情绪体验。心理学使用神灵意象这一概念,将神灵或内在神性转化为心理现象或心理学变量而得以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分三个部分介绍了当前关于神灵意象的宗教心理学研究之进展,着重探讨了神灵意象的界定,神灵意象的内涵、测量工具,形成过程的心理动力学假设及其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角度,将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主体节目之一"玛泽"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并就"玛泽"节目的历史和宗教渊源关系,民俗形成过程,以及对军事、生产活动中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4.
韩水法  Zhu Yuan 《孔学堂》2023,(3):20-49+125-143
汉语—思想秩序既是汉语哲学新开辟的视野,亦成为其重要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下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厘定和追复出来的。这个精神世界由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组成。在汉语—思想秩序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属于研究的个案,但关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研究却是体系化的,关于神灵和心灵两个系统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在上古汉语文献中,从人(魂魄)、鬼、神到帝或天形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的神灵系统。指称神灵的核心词语与上古汉语主流观念之间形成系统的内应和响应,这些核心词语的更动造就了观念相应的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至上神从帝到天的演变,不仅导致心灵系统取代神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导,而且也造就了人与至上神关系的根本变化,这就是从帝不与任何生人交通的绝对自由状态,转变到天与民直接交通并回应民之吁求的互动关系。天成为万物的原则和规范的根据和来源,而这就奠定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秩序确定性。诸如神、精和灵及其复合词的起源以及其指称和意义的拓展,既表明神灵系统的起源和形成要早于心灵系统,亦展现了神灵系统词语与心灵系统之间词语的对应、共享和通用。这种关系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具有共同的本原。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扶贫的一个革命老区县,其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道情皮影"红火不衰,足显其"文化遗产"的不菲.物质极度贫困,又何以保存、传承了传统民间文化的丰富?本文据近年数次田野工作,对所观察到的这一"事象"的生态与文化植被、生存与生活态度、神灵与人的谋略和智慧等,思考、描述,期以引发今天的我们对民俗学与人类学某些问题的联想,以挖掘一种深远意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唐代山西的民间信仰颇为盛行。文章主要对山岳、河流等自然神灵的崇拜、英雄人物的信仰、本地神灵的崇拜以及巫鬼神灵的信仰等几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考察,认为唐代山西民间信仰的对象非常多样与广泛,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功利性特色,同时还具有畸变性特征。对唐代山西民间信仰的透视,对我们理解古老河东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民间风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藏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藏传佛教复杂的神灵谱系中存在着大量特色鲜明、地位显赫的女性神灵。千百年来,她们被藏族人民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神圣功能。以丰实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追溯藏传佛教女性观的思想渊源,并通过女性神灵信仰阐释藏传佛教中蕴含的复杂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从q-可以看出,这种女性主义文化理念对现实生活中藏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析青海汉族的神灵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灵崇拜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存在于今天,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在青海东部汉族集居的地区,崇拜神灵这一精神民俗渗透到生产、生活、娱乐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青海汉族神灵崇拜虽源于中原文化,但也受地方原始宗教的影响,虽无完整意义上的教义与宗教组织,但神灵崇拜体系比较庞杂,一些祭神活动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就决定了青海汉族神灵崇拜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而神灵崇拜与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齐夫 《中华魂》2013,(5):28-29
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为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将当地著名的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寓意为“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然而,改名后的“仕高山”并没有保佑给其改名的始作俑者,相反,在改名后的一个来月,这位县委书记的仕途戛然而止,他因为腐败被检察机关查办了。在杨洪落马后不久,石膏山景区的开发商很快又将名字从“仕高山”改回了石膏山。(2012年11月7日《法制周末》)  相似文献   
10.
刘帅 《现代交际》2010,(6):47-47
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情感来源于信徒对于神灵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超人的力量。他们认为,神灵凭借其超人的力量可以为信徒带来福利,使杰出的信徒死后升入天堂;同样,神灵也可以惩罚信徒,降灾降祸,让应当受到惩罚的人类饱受痛苦折磨。基于这种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宗教制定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戒律来规范信徒,以免亵渎神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