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念.它架构起民众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接受或形成各种社会观念的渠道之一.耿村故事文本展现出民众社会伦理意识中成人观和地位观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民众家庭联系模式的社会认知习俗.  相似文献   
2.
谭春玲 《兰州学刊》2007,10(12):140-144
1914年因湖北省阳新县卫队"枪毙商民,诬捕巨绅"激起民愤,绅民屡次上诉控告知事周行藻,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大的民告官案件.这一案件是民国初年国家政权向下延伸、县政府科层化过程中,国家表面上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实质上县级政权更为腐败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县级政权内卷化的一个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3.
4.
走出学校管理科层化的误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了学校管理科层化存在的误区及危害 ,并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方言社区"的分析架构下,对殖民地时期新加坡"福建人"社区总机构的恒山亭、天福宫和福建会馆继替而兴的历史做出纵向梳理,兼论祖籍文化的社区整合功能。福建人社区组织形态经历了从早期坟山组织、庙宇组织到现代"科层化"会馆组织的历史建构,从传统"文化式"整合向现代"科层化"社会组织的整合方式的变迁,以及体现于华人最大方言社群组织形态上萌芽、发展、成熟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徐兆武 《云梦学刊》2007,28(4):16-18
“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这是个很迫切需要反思的话题,同时也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之所以说沉重,是因为我们无论如何呼吁,其结果可能是苍白的——除反映出知识分子真挚可爱的一面外,恐怕更暴露出知识分子的脆弱和无力。如果仅仅只针对现状来批判,我们的讨论很可能也只是感性的,甚至流于表层。这种批判人人都会,因为我们确实已沦入了一个批判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受到政治组织控制,中国的政治传播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层的层级与链条过长,也使信息传播中的失真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呈现出扁平化和非线性的特点.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最大功能在于打破了政治传播的科层制,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去科层化"的互联网重构了政治科层体系中的信息沟通,减少了传播的层级,提高了系统内的透明度,为政治决策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信息环境.去科层化的互联网也重构了政治体系内的权力关系,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民意间的博弈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在中国的政治转型中,互联网对民主化的推动是通过"去科层化"的机制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谢笑珍 《学术研究》2012,(8):150-153
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剖析,学术组织科层化的实践性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科层制建构组织的科层逻辑与学术组织的学术逻辑之间是异质的,使学术组织陷入行动场域困境;科层职务权力侵蚀学术专业权力,使学术组织陷入权力反转困境;制度理性优先专业理性,使学术组织陷入目标倒置困境;"官大学术高"的资源配置路径,使学术组织陷入创新困境。面对科层制对学术组织造成的诸多实践性困境,人们应反思如何规避科层制的弊端,设计出符合学术组织逻辑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案件质量管理是最高人民法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针对我国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的案件质量偏差以及司法公信力日益降低等现实问题所作的回应。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案件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运行程序极端科层化,原本以重拾司法规律、凸显裁判权威以及克服法院内部行政化之名而进行的审判管理改革,最后竟以强行政化而告终。结果是理应具有独立地位及自主判断权的法官被整合进层层权力之网,深陷重重监督和考核难以自拔。为了实现案件质量管理提升案件质量、增进司法公正、规范司法活动的初始目标,亟需对其予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际生产体系的变革使得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跨国公司组织生产的方式逐步从对外直接投资转向通过合同关系与其他的企业建立联系,形成了网络和半科层化的治理模式。在对国际生产体系变革进行价值链分析中发现,中国融入国际生产体系的最优路径是通过与东亚国家建立区域一体化生产体系。而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树立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建立国家创新系统、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以及完善竞争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