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情》2006,(5):F0002-F0002
绵阳市涪城区地处绵阳腹心地带,是绵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中心,是全国文明卫生城,绿化先进城市,四川省“两转”试点城市,四川省“十强县”,小康县。绵阳科技城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有63平方公里在涪城区行政区域内。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对重庆种苗科技城进行调研和论证,提炼出了种苗科技城的“三级形象”规划理念,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种苗科技城进行景观规划,旨在创造新型的基于产业融合的新农村景观,为今后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不仅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而且各地区也加大发展科技的力度 ,科技城建设就是一种方式。本文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维聚类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省区科技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别从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分析了科技的区域集聚现象 ;还对比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分布状况 ,并分析了其成因 ;在概括区域科技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后 ,就合肥科技城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四川社科界》2006,(2):20-21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全面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的重要年,更是绵阳科技城建设上台阶的关键年。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围绕全市宣传思想和社科理论战线“工作要点”与“绵阳市2006年科普活动实施方案”,以及《科普法》和市委市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决定》(绵委发[2003]5号)精神,现结合我市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实际,特提出2006年社科普及工作安排意见。  相似文献   
5.
绵阳不用“等米下锅” 2013年10月15日,在绵阳举办的“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上,绵阳特飞科技的7架无人机、乔治海茵茨的4架“空中悍马”轻型飞机、四川豪瑞特的2架警用四旋翼机等一批绵阳造集体亮相,  相似文献   
6.
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总结荣昌县建设畜牧科技城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从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县情,着力培育特色经济,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科技城是科技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选定城市区域具备"积聚、辐射、示范"带动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功能的科技枢纽。课题组运用宏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结合重庆市科技发展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等方面阐述了西南科技大学在绵阳科技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面对21 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广州城市性质与功能的定位必然产生变化。广州要发展,必须发展知识经济,确立由4 个系统组成的广州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确立教育和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一个支柱部门,成为广州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为此,广州城市性质与功能应该定位为华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的教育科技城和以知识经济产业为主体的多功能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0.
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创建区域性联盟大学势在必行。以绵阳科技城区域性联盟大学创建设想为例,通过分析创建区域性联盟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教育政策指向以及国内外大学联盟多元化发展模式,提出创建西部城市区域性联盟大学需要发挥高校、政府与市场三方合力:从高校层面而言,要转变"等级性"思想观念,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互惠性",以增强联盟整体实力,并主动加强与政府、市场的有机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与市场各自优势,共同助推区域性联盟大学良性发展;从政府层面而言,地方政府要落实管理主体职责,在联盟大学建设规划、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部省、部部(委)、部市等共建模式推进区域性联盟大学发展;从市场层面而言,应充分运用供求关系规律促进区域性联盟大学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协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项目推动式借助区域性联盟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联合协同攻关行业、企业成果转化或应用的知识问题与技术问题,彰显区域性联盟大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