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两宋时期是缠足行为快速发展的阶段。缠足在两宋时期的快速发展,与两宋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宋词风靡等特有的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在这些特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两宋时期的缠足呈现出足式纤直、缠裹自愿、停留在有闲阶级等诸多区别于后世缠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元代书院与程朱理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建立之后,南宋遗民将书院作为研究与传播程朱理学的基地,以捍卫其作为"道统"维护者的尊严.在官方支持下,程朱理学以书院为依托实现了北传,不但将程朱理学的影响成功地向北方广大地区扩展,而且也使蒙古贵族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后,程朱理学被统治者提升为官方哲学,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程朱理学与科举应试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元代书院的教学成为程朱理学传播与普及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铁梅  马琳萍 《河北学刊》2007,27(4):140-142
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5.
《徽州社会科学》2009,(6):64-64
歙县自秦置县,历为郡、州、路、府治所,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文化和程朱理学的主要发祥地。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逢歙县置县2230周年,为更好地记述歙县独具特色的历史文脉,展现现代歙县科学发展、和谐进步的文明成果,宣传歙县优秀历史文化,扩大歙县知名度和美誉度,特由中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主办,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方利山教授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科研课题”获“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后,“徽州古祠堂调查研究与保护对策”又通过国家教育部批准,使我市社会科学研究再次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  相似文献   
7.
一、非遗文化生态链的概念 徽州自古是一个人文富集的地方,非遗文化十分繁荣,尤其是明清时达到巅峰,成为程朱理学最活跃的地方,号称“东南邹鲁”。文化传承或文明延续形成文脉。许多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传承永续,就在于有徽州的灵魂,徽州的精神,徽州的文脉。  相似文献   
8.
心和性是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中一对最核心的范畴,对心与性及心性关系的深入分析构成了罗钦顺哲学的心性观.罗钦顺在其积几十年之心力反复推敲潜玩而成的主要哲学著作<困知记>中开宗明义说的就是心、性关系,心性观是其整个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和论证主题.罗钦顺的心性观继承和发扬了程朱理学,在禅学泛滥、心学崛起的明代中叶首开批驳阳明心学和禅宗佛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对朱舜水学术思想的认识,学术界尚不统一。其基本特点实为提倡实功实用之学。朱舜水既不可简单地称为反对程朱,也不可简单地称为属于程朱一派,而应认定其对程朱相当尊重,与之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区别。其对陆王,亦是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而在其心目中,陆王地位远不如程朱,基本上未将之视为应予尊重的对象。其对程朱、陆王两派的态度,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特征,这种特征应是其提倡实功实用之学在学术实践上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 ,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程朱等理学家在批判和吸收佛道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创立了理学 ,重新塑造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他们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入手 ,提出了“灭欲”、“存理”的“内圣”修养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法及“圣贤气象”和“孔颜乐处”的人格实践。但其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 :即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 ;理想人格和“人欲”的矛盾 ;“内圣”与“外王”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