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1998年《尘埃落定》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并获茅盾文学奖以来,阿来就成为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作家。从部落历史到集体记忆再到民间精神,他不断地在汉藏文化的夹缝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寻找这一地带的文化之根,并形成了一种流散叙事的视角。作家以文化反思的眼光打量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影响,并力图从历史溯源、普世写作与语言沟通的维度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然而,他的藏汉混杂身份、他的流散叙事的双重视角似乎与他的寻根之旅造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阻碍了其作品开掘的深度,从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两种强大文化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接触促进文化涵化,文化涵化促进语言习得。推进藏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下的汉语习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达真《康巴》和阿来《空山》对藏族地区汉语习得的文学抒写,在揭示民族文化接触对藏族地区汉语习得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当下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推进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应加强民族文化接触,积极开展双语教育,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汉语习得水平,从而有助于民族文化融合共生和各民族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69司空山     
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县南边70公里的店前镇境内,方圆50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因淳于氏世传周司空之职,后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幽谷古洞,飞瀑流泉,怪石虬松,景象万千,为古皖名山之一;尤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南崖瀑布”,“北岭松风”、“乌牛古石”等司空八景,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4.
走在尘世的两极——《空山灵雨》的佛教精神与人间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一个文化“混血儿”。传统佛教的出世精神使他悲叹“生本不乐”,中国人的世俗情怀则使他执着现世人生,所以佛教思想与世俗情怀的矛盾,成为贯穿其《空山灵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5.
在以“空山”物象入诗的唐诗作品中,艺术地运用空山回声、猿啼声、钟声、雷声、子规声、鹤声、泉水声、马嘶声等音响诸元素,以有声衬静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营造出“空山”之境的“幽、静”等境界,达到静动相谐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明代《永乐大典》(卷823)中提出了“空山道人”与“病妇艳装”两种诗歌美学风格,并对此进行了一些论述.这对美学风格的提出,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的学理思路,不同于西方以《恶之花》为代表的美学风格,它是真正能够体现儒道合流并代表中国传统美学风格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略论《空山灵雨》与印度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学的佛义是许地山创作《空山灵雨》选择性接受的第一个对象,是他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一个工具。“多苦”、“虚空”使他试图从佛教信仰中推演出一套立身处世之道。他想通过佛教研究而找到人生希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对人生进行探索而写下的一份独特的答卷,它的文本充满了许地山研究佛学而不迷信佛学的质疑,在质疑中,他由“谈佛”走向了“反佛”之路,由信士而斗士。  相似文献   
8.
空山:机村传说》是一部后顾式、意欲解构乌托邦的小说。在现代化冲击下,乡村生活逐渐消逝的主题在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叙事之间徘徊,游移不定。与以往同类题材、同等篇幅的作品不同,这部小说平实地描写人们企图建造人间乐园的努力,具有小叙事的明显特征。作者哀而不怨的叙事功力固然令读者倾倒,作品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则应归功于作者对素材的选取以及他本真的情感寄托,这种深厚的情感寄托是以摈弃媚俗,继承传统的禅意、古朴的诗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郭枫的抒情散文《空山鸟语》记叙了自己在远离尘嚣的空山里聆听鸟呜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思乡念国之情。作者把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表达出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令人久久回味。《空山乌语》在艺术上充分表现了郭枫散文的结构严谨、抒情真挚、语言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阿来的长篇系列小说《空山》,以新颖的结构,叙写普通人物的悲辛命运与藏族村庄的生活琐事,勾勒出一个偏僻的藏族村落,在现代背景下的发展历程,通过机村文化生活的茫然状态,折射出乡村整体在现代性语境下共同的创伤。本文透过机村的历史变迁,透视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进程中遭遇的尴尬境地,还进一步剖析作者对于乡村文化状态的独特思考,挖掘传统文化延续的印迹。作者在文化的冲突中寻找到平衡点,以真挚的情感,赋予民族文化坚韧的生命力,为乡村文化叙写希望的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