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武乱政,侯景反噬,萧纲惨遭篡弑,令人同情;而其和同无方,常怀妥协,于家国丧败,无所用力,又令人扼腕.回视当时人的追叙文本,《哀江南赋》中的萧纲形象颇为模糊,几乎淹没于家国丧败和才士流离的典密叙述中,却又多层互写,精义复隐,史识文心俱在.即此可窥庾信“春秋左传学”一斑.  相似文献   
2.
改革,改到深处是管理,管理的精义在效率与公平.现在,问题来了--沸沸扬扬闹腾了一年,说是抑制垄断行业的"腐败福利",缩小收入差距,却雷声大雨点小,变换手法顶风而涨--是改革走了过场,还是管理不到位?  相似文献   
3.
孟子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精义包括: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仁德",恢复"善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有别于禽兽,使"贤"有别于"不肖",使社会伦常秩序得以规范,使"民心"得以归服;为师者,应注重言传身教,教之以德,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屑教诲;求学者,应牢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欲其自得,反求诸己,立志养气,学思结合,以博反约,融会贯通.孟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今我国宏观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法学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仍难免存在一些悖论性的问题.这些悖论的产生有着深层文化、观念的原因,佛教文化的精义和体系化的典籍、戒律早已对相关问题作出过有益的探索.法律与宗教的对话与融摄,将有助于实现对有关悖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张纲《尚书讲义》早已亡佚,辑录诸家所引可得5万余字。张刚训诂好析字拆词,以会意说形声,强拆同义词为说。训诂重字词之义理阐发,主以阴阳思想、道家之说、刑名之学解经。在方法和思想上直承王安石。考索张纲《书》学,可以研究其思想及渊源,探究王安石《书》学之影响以及当时之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万志全 《兰州学刊》2009,(6):182-185
对《文章精义》的创作理论和批评实践之精密研究尚未展开。在“文章创作观、继承发展观、批评术语、比喻式批评实践”等方面,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它强调“放胸襟于太虚”的创作素养,推崇“浑然天成”的最高审美境界,要求痛下功夫,精通古人内在的精神魂魄。它创新使用了“力量、圆方、顺逆”等批评术语,对比喻式批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家训造端久远,自五帝时代发端,《周易·家人卦》是上古家训最早的文献,周公首开了帝王家训与仕宦家训的先河,自西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形成发展期,明清为鼎盛期。古代家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家规、家仪、家教、家书四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其深层主题都是在阐发中国文化儒释道的“道”、“仁”、“义”、“空”等核心范畴或概念。这些核心范畴或概念是古代家训的深层内蕴和哲学基础。历代家训的主要内容和精义都是从这些范畴概念生发开来,也是受训谕者即子孙们日常践履和体悟训谕的归宿点。对古代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应从方法论上入手:要把握和理解“变与不变”之辩证法;辨明传统与当代的对立统一关系;打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隔阂;由培养圣人、君子到培养当代公民;在中西融合中力求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用以创新今天的家风、家教。  相似文献   
8.
清初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世俗一面是由康熙《圣谕十六条》及其后雍正所衍的《圣谕广训》为代表,在形而上一面则是康熙和李光地所定的《御纂性理精义》。《性理精义》一书,是康熙授意李光地等理学大臣删整明代理学名著《性理大全》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尊崇朱熹之学而将治统兼合道统。《性理精义》一书体现的,正是康熙帝王术的具体一面。李光地学行不一,杂糅诸学以迎合帝王。君臣共同完成了清初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金陵大学时期是陶行知世界观和政治社会思想基本定型的阶段。他建议创办了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的中文部分——《金陵光》,并且撰写发表了20余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陶行知形成了"个人是德性主体"的世界观,并在《共和精义》等文中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社会思想。这些思想贯穿了陶行知的一生,构成了他一生思想与实践的底色。  相似文献   
10.
朱熹《论语集注》的成书建立在《语孟精义》及更早的《论语要义》基础之上,而后者无论内容还是主旨都受其外兄丘义所编纂的《论语集训》影响颇大。束景南认为《四书集注》的首次合刻始于淳熙九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并谓之"宝婺刻本",且认为詹仪之在德庆印刻的《四书集注》为翻刻宝婺本。但所谓的宝婺本《四书集注》实际上并不存在,而詹仪之所刊既非翻刻宝婺本,亦非《四书集注》合刊,其中《论语集注》则是初次刊行,且并非朱熹之本意。此后,朱熹仍在对此书反复修改。存世的《论语集注》手稿残卷中涂抹处甚多,通过对相关涂抹文字的识别,可以窥见前后修改本内容差异及修改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