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平湾是史铁生做知青时生活的地方,在告别十年之后,他失去双腿,由此他无法再回到广袤的黄土高原,却深深怀念着它,于是写下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者把写作的视点放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回归,以闲谈的笔调、故事情节上的弱化、语言上的美感、节奏上的跳跃回放等使文章充满了散文诗的气质,渗透着自然素朴的文学之美,高扬着纯朴、善良的人性美和超脱人生苦难的精神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学和文艺美学角度阐述了赵树理主要受中国俗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入俗美和汪曾祺主要受中国雅文化熏陶而形成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并考察了这两种美感形态在他们作品中的体现,最后探索了赵、汪二位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各自的审美特色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放在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流变中加以考察,我们便会发现席勒的这篇长文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西方美学家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将审美活动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加以考察的学术尝试,它不仅直接影响了黑格尔将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的美学体系,而且对今天的人们去进行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卢梭及其著作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解体迹象,更能够发现19世纪艺术审美范式的转换镜像.19世纪西方审美范式的转换,就美的自身规定性而言,表现为从审美功利主义向审美自主性原则的转变;就艺术活动的自身规范而言,表现为从古典的原则性向现代的主体性的演进;就美学范畴和标准而言,表现为从追求"素朴的"优美转而推崇"感伤的"崇高.在卢梭那里,存在着古典的、浪漫的两种美学话语及审美原则的矛盾、交流和转换,他不仅直接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美学的根基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观为指导,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学类型论。它根据素朴诗人的创作方法一致与感伤诗人的创作方法不同,把素朴的诗作为文学的一个大类,与感伤的诗相对立;再把感伤的诗分为讽刺诗、哀歌诗两小类,又把讽刺诗划分为激情的讽刺诗和嬉戏的讽刺诗,而把哀歌诗划分为狭义的哀歌和广义的牧歌。席勒的这种文学类型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条件,更主要的是诗人(文学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及其创作方法,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人性、主体性、创造性。尽管席勒的文学类型论并没有成为文学史的共识,但是,它却给文学类型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本体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味,但其中国味的内涵却迥然不同。赵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为主导,以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为辅,从而形成多元整合的以“俗”为主的入俗美。而汪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为主,以民俗文化、地理文化和外国文化为辅,从而融合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大卫·素朴儿历险记》及续篇中的乌托邦群体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的素朴辩证逻辑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辩证逻辑,它主要包含在阴阳五行元气说之中;贯穿到科学思维活动中,它使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突出表现为:特别擅长于描述自然界的辩证存在状况和变化发展过程、并揭示和总结出反映这种状况和本质的那部份科学原理。在世界科学文明的总体发展中,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这些特色、特长,恰好弥补了以形式逻辑为基石的古代希腊的科学发育乃至后来近代欧洲经典科学发展中所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重大缺陷,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