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波 《江淮论坛》2004,(1):130-135
宋代是类书发展的繁盛时期。这既沾溉于宋代崇儒右文的文化政策,又和类书具有的教化作用密切相关。而编撰类书作为统治者羁縻人才的统治工具,更具有微妙的政治意义。同样,宋代昌隆的学术、科举应试制度和便捷的印行条件也与类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程杰 《文史哲》2008,(1):113-123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有关作品数量繁多,历史地位极其显著,与松、竹、梅相伯仲。杨柳的种种自然生长优势和人类社会广泛的种植与悠久的应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最家常的树种,同时也赋予了其在文学世界的表现优势。杨柳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品目极其繁富的题材系统和意象群类。杨柳题材创作的繁盛,是杨柳自然景色与社会生活双向作用的结果,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大地普遍生长和中国社会广泛应用的历史景观,而主观上则体现了与之相关的自然与社会审美情感的丰富内容和深厚传统。杨柳形象美、景观美的表现是古代杨柳题材文学最主要的内容和收获。透过杨柳形象的比兴寄托、渲染象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惜别相思、伤春怨逝等情感体验。杨柳意象的比兴寄托之旨,以阴柔感伤的情绪为主要内容,显示着优美与悲剧交糅渗透的审美情感特色。  相似文献   
3.
神秀及其弟子主张观心看净的渐修禅法,虽正统但活力不足。神秀北宗的发展在经历了"三帝国师"的炽盛局面后,迅速步入"寂寞"之时,这源自其对帝室依赖的背景,以及慧能南宗的兴盛,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刘海霞  王维涛 《社科纵横》2005,20(5):172-172
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鼎盛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唐宫廷音乐更可称的上是艺术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本文从唐宫廷音乐的角度入手,分析思考了唐代音乐高度繁盛的原因,为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词发展到宋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盛况,究其原因,主要有宋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词体本身的发展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推动等,从而形成了词独盛于宋的情形,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抚州的最早书院可追溯到唐天祐年间创建的湖山书院和三湾书院。宋代是抚州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先后建有各类书院40余所,这在江西乃至全国均居前列。宋代抚州书院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名师多、影响大、成效高的特点。研究表明,发达的农业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民众崇文重教、政府及官吏的重教兴学是推动宋代抚州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于明代杭州刻书,学界认为明代杭州虽不失为全国刻书重地之一,但丧失了全国的领导地位。笔者统计明代杭州府的私人刻书机构至少在229家以上,对明代杭州私人刻书的繁盛不能低估。这里既有前朝刻书的积极影响,又有纸张等刻书材料充足、刻书成本低廉等优越的刻书条件,特别是浙江省识字人口多,科举考试人口众,进士人数居各省之首,为书商刊刻科考用书提供了消费市场,杭州的科考用书更是远销华北各地,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民间社会有余力消费书籍商品,江浙两省藏书家多,都助长了杭州书籍商品的大量生产,使得杭州成为明代书籍商品的生产中心,在全国书籍流通市场上占首要地位。因此,对明代杭州私人刻书的地位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9.
王前 《现代交际》2011,(12):103+102-103,102
本文主要对《涵芬搂秘笈》本《西湖老人繁蛊录》与《永乐大典》本《西湖老人繁蛊录》做了简要的对比,分析其优点和其中的一些错误,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在整理古籍过程中不要盲目迷信古本、善本,应该多参照其他版本,做全面的对比衡量,这样才能提高古籍整理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伏涤修 《江淮论坛》2014,(6):171-177
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的繁盛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首先和道教教理教义对人们思想精神的深远影响有关,其次和志怪之书的盛行及道教人物故事的广泛流传有关,再次和剧作家们借道教故事躲避与否定现实的政治用心有关,另外和道教神仙人物喜庆象征意义的民俗化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