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向来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系统阐述更是付之阙如.若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这三方面对莱布尼茨微知觉理论做出较系统的解释,以揭示其在莱氏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并说明其对后世哲学的深远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色彩由物理现象转化为精神现象的过程,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是艺术形成的过程,包括审美感知与顿悟和审美定势与统觉的形成,是一个相当丰富的物理与心理互动互补的过程,以有意味的形式,给予我们复杂的求索与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对通感的解释应从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并从人类感官的先天关联性讨论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将艺术通感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实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知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演绎”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里,康德提出了很多关键概念,它们为建立批判哲学的先验论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然而,这些概念以及论证却招致后来研究者们的诸多批评,“先验统觉”便是其中之一。像盖耶、赫威尔及克利弗等人都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质疑,比如,相对于感性中初始的杂多表象,“先验统觉”究竟是何时才发生的?它与“我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从源初意义上,它与“先验想象力”及“范畴”该做怎样的区分?对此,本文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相关疑问一一进行解答。进而指出,康德对于“先验统觉”的论证基本上是合理的,同时,由此建立起来的“先验演绎”也是成功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先验统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第一批判的核心要义才能为我们所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8.
关于康德的国内外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如果要作一综述可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以康德的理论中的某一点为抓手来综述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康德的对象理论可以说是康德哲学大厦的基石,理解其哲学的关键应从这一点出发,并厘清对象在康德方面的确切要义。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先验逻辑,具有走向一种能动的本体论的潜在倾向,这包含两层含义:(1)它有走向一种能动的本体论的可能;(2)但它还不是本体论,相反正是为了排斥本体论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雅各比在其康德批判中洞见到了整个现代哲学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对康德“先验对象”理论和时间性的想象力学说的考察,这种倾向可以被明白地洞见到。“先验对象”被看成是思维构造出来的意识相关项,而时间性想象力就是思维的自构造和自成形活动。雅各比认为,这是混淆了构造性时间和发生性时间的结果,但费希特却在他的启发下,力图深化康德的道路。双方从而产生了多次论争,且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受此影响极深。而这条道路的现代继承者海德格尔,同样也面对雅各比式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