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郑潇 《女性天地》2012,(4):47-48
亲爱的夏洛蒂:你好!虽然离你所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就你和你作品带给后世的影响而言,时间并不是问题,你是你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产物,然而你却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知道该如何超越你的时代和文化。因而在若千年后,我开始动笔,给你写一封信。因为女人和女人之  相似文献   
2.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最令人着迷的一类男性人物形象——拜伦式英雄,是独特的、勃朗特式的,其美学成因主要有阅读经验、审美选择、地域环境、现实影响等。而勃氏的拜伦式英雄因对继承的超越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矛盾性、阳刚性,以及既"拜伦式"又"反拜伦式"的男女情爱模式,使其成为一个可临摹不可攀越的艺术原型。  相似文献   
4.
周小娟 《社科纵横》2006,(11):181-182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形象解读入手,从其及其与简.爱和伯莎.梅森的关系发展中,说明基督教的犯戒、受惩罚和赎罪得救的道德现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塑造的两个男主人公的不同形象特征来分析夏洛蒂和艾米莉·勃朗特二姊妹不同的偶像崇拜模式即男性崇拜和“自我崇拜”模式的成因,具有新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斐英是西南交通大学校史上第三位中国教授,也是第一位讲授英文兼社会科学课程的中国教授。作为“交大五老”之一,他所具备的学术学养、教学能力与风格与其早年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有密切关联。1906年,李斐英赴美求学;1908年,在纽约州罗切斯特东部高中完成大学入学预修课程的学习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化学专业;1910年,转入雪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攻读本科三、四年级;1912年,通过雪城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获哲学学士学位。李斐英在美求学历时6年,所学专业及课程使他具备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精深的语言学识,并为他在西南交通大学卓越的学术事业和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疯女人伯莎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形象的表层意义是构成简·爱与罗切斯特结婚的障碍;其深层意义是伯莎作为一个不幸的女人、弃妇的代表,同简·爱一起,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起攻击,由此也使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形象得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