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靠本民族自身的纵向积累与进步,及其与世界各国外来文化之间的横向交流而得以发展壮大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倡世界文学理想。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库切,其作品《蛙》与《》均通过描写生态环境现状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与融合,折射出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莫言的《蛙》,通过讲述作为乡村医生的"姑姑"所推行的新法接生与计划生育,反映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的故事,实际上却是批判性话语的婉转表达。给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约束者以启示,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生存方式的反思与探索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同样,库切的《》通过描写大学教授卢里因绯闻被学校开除和女儿露西在农场被黑人强暴的事件,展现了殖民主义给新南非人民带来的身心痛苦与生活困境。同时,前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也都在努力为后殖民社会的和谐重建、友好共存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本文试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学寓言性的视角浅析莫言的《蛙》与库切的《》中关于人如何救赎的问题。采用詹姆逊的寓言理论试图阐发作品中隐含的文化意蕴,将人的罪恶与救赎和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从莫言的《蛙》与库切的《》故事表层上看,均表现了人们的赎罪心理,两部作品具有深刻的寓言性。詹姆逊关注寓言对当代的作用,而小说《蛙》与《》则通过讲故事给人以启示与反思,人们都在共同努力为民族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同时,对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惠东利 《经营管理者》2012,(3X):387-387
对矿难进行剖析,提出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迫切性,提出具体建议,推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会上强调,要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八荣八”精辟地道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感意识在全社会的复苏提出了底线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社会主义价…  相似文献   
5.
追求崇高和守护底线是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基于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在大力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格的同时,把感教育作为强化思想道德"底线"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感教育是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强化大学生国家社会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7.
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导致了南非长久以来难以解除的种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反映了"反向种族主义"在当今白人与黑人社会各个领域的动向,及南非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田中角荣的一句"添了麻烦",曾引起激烈争论;在6年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又因是否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而互不相让.中日两国外交方面的分岐,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在"名誉"与"等级"方面的不同文化取向,成为以上争论及中日之间主要分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实施有效的感教育,抓好知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当中呈现的某些感缺失的现状,多角度地对大学生开展基于传统感文化的审美人生教育.古代文学教学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学科定位要作适当调整,扩大它的教学作用,具体办法是激活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感文化,在大学生中确立现代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