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邓毅 《金色年华》2007,(9):45-46
从警十余年来,经历过的人和事已经多得让我无法一一细数,但总有一些片断不时浮现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在这些景象中,让我感叹最多的是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  相似文献   
2.
张杰 《船山学刊》2006,(4):214-217
福柯以权力为视角,揭示出刑罚对象从肉体到灵魂的演进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背后,潜藏的是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以灵魂为对象的权力运作方式代表着一种权力的运作艺术,这种艺术弥散在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需要吃、喝、住、穿作为历史的根基确立起来。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人虽然也要满足自然的需要,却是在肉体和精神对立的基础上来看待人自身的自然。马克思颠覆了这种二元对立,强调人的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自然。在此基础上,他否定了从同一性原则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是从精神和肉体的冲突与和解中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基于这一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概念,即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冲突与和解的历史观念。当他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历史时,历史就不能被理解为异化和异化扬弃的历史。对于马克思来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历史观不仅为我们理解文明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给我们思考当代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5.
山海魂     
《可乐》2012,(7):68-73
灭门之灾让云栖从道派名门弟子,沦落为举目无亲的逃亡者。遵师父遗嘱,云栖携带宝物前往昆仑。然而却陷入了阴谋之中……刚刚返回山门的云栖目睹了师门被灭的惨状.身受重伤的师兄将师父遗留的宝物交给他,并嘱托他将此物送回昆仑。在师兄的掩护下。云栖顺利下山,保住了性命。  相似文献   
6.
透析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硬汉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小说.这部作品流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肉体和精神上都留下了战争的创痕.他与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经历过毁灭之后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杰克·巴恩斯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小人物",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生活对他多么无情,他从不抱怨,也不唉声叹气.生活的前景对于他虽然是那样的黯淡,可他并没有绝望和颓废.尽管心中在流泪,心灵的伤口在流血,可他却仍能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所称赞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相似文献   
7.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善"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爱情和婚姻问题是劳伦斯小说探讨的一大主题,他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感情对人的个性、人际关系、人的完整性等的影响。从他的爱情三部曲《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其他小说如《白孔雀》《菊花香》及他的散文、书信不难看出,他反对纯精神和纯肉体的结合,更反对一方对另一方的精神控制,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模式应该是双方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他非常注重性爱的力量,性的满足可使一个人完整,抵御工业化对人性的掠夺,使婚姻和宇宙正常运行。小说中几乎所有主人公的苦恼均来自他们自身灵与肉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济萍 《南都学坛》2003,23(4):121-122
<正> 劳动一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首先对“劳动”进行如下分析:(1)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首先是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必要的手段;(2)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当中得以确证自己的力量。这是劳动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两个层次。也就是说人通过劳动,一方面满足了自身肉体的需要,维持他个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实现了他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身体的维度出发,揭示了西方哲学对“身体性”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其一,传统西方哲学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二元论的基本构架中,使肉体在意识哲学中一直处于一种隐匿和遮蔽的状态。其二,后现代哲学家用“肉体”来反抗意识哲学的独断性。展开了所谓的“哲学肉身化”运动,又将肉体以及与肉体相关的一切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上这两种哲学在“身体性”问题上仍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独白式”的主体性哲学,而要真正解决“身体性”问题,只有坚持的一种“身体间性”维度的现象学精神,才可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完美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