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解释了"目录"一词的本义,并论述了<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古籍目录的典范.司马迁在目录中也贯注着感情,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文章后面论及<汉书·叙传>是仿效<太史公自序>的作品,并简要地将两者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郭世佑 《云梦学刊》2011,(3):F0003-F0003
在知识的海洋里,历史学科属于第一股东:在人格的塑造中,求真的品质堪称构建人格长城的第一要塞。只因我的率真秉性符合历史学矢志求真的专业要求,28年来,我就在神州高校的史学偏房安营扎寨,虽有多次改行的机缘,  相似文献   
3.
收录在本论文集中的一系列文字,很可能属于我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研究题域之一。在这些论文中,既有我关于“中国学术自主性”这一问题的最初思考。也有对这一问题所做的持续推进.更含有一些最新的观点及其展开。因此可以说,本论文集标示了迄今为止我个人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自主性”这一理论论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思考脉络。  相似文献   
4.
《史记》作为中国古籍编撰史上继"六经"之后的里程碑作品,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编撰才能和匠心独运的编撰思想。《太史公自序》所集中体现的编撰思想在目的方面表现为学究天人关注人伦日用,文通古今绍续《春秋》遗风,成一家言倡导发愤著述等;体例方面主要是以人为纲,本纪、世家等五体互补;编撰方法方面是人以群分比类合传,事以类聚专题叙录,详今略古重视考证等。司马迁确立了纪传体在史书编撰史上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两汉之际,序文趋于定型,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诸多新变,具体表现为:整理《尚书》,使我国第一部散文序文集重现于世;产生了具有全新形态的自序,其中以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为代表;序文的学术功能更加突出,学术价值日益凸显;其题写范围日趋广泛,出现了赋序、史书序、子书序、辞书序、诗序、铭文序、佛典序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文体,有力地推动了序文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德平 《领导文萃》2014,(17):52-54
正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性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獈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  相似文献   
7.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纪昀的小说观却为现代学界所诟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自序和题词,体现了纪昀小说观的基本特征,即重视劝惩,忠厚公正,如实记述,少加渲染。这一小说观虽然有其明显不足,但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自有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有一个由书籍自序式自传至诗文自传、由附属于正史子书到诗赋自传独立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魏晋时期得以完成。子书类自序式自传和自传诗充分体现这一点。前者自东汉起便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至葛洪《自叙》标志着纯粹自传的成立。后者由场景诗演变而来,自魏至东晋逐步发展,从蔡琰、嵇康至陶渊明,终于发展为成熟的自传诗。自传性是陶渊明诗、文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13,(6):161-161
所谓“学术思考”或“质疑”强调的是学术要有思想,乃在于期待所有学术同仁,做学术人,做学问者,应该从问题(当然是哲学社会科学应当面对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条出发。当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时,  相似文献   
10.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事讲述成社会问题,试图通过“女性解放”释放时代之闷;曹禺抱定“悲悯”情怀,用“心灵的艺术”奏响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让“郁热”雷雨里疯狂挣扎的人们,归于平静沉着。《潘金莲》的“冷清”与《雷雨》的“郁热”,是鲁迅“铁屋子”之闷在各自时代语境中的“重现”,欧阳予倩和曹禺发扬五四启蒙精神,继续着鲁迅式“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