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作品中体现的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阿尔比最成功的剧作成型于 2 0世纪 6 0年代 ,当时正值存在主义哲学风行美国。阿尔比的主要戏剧作品中对于萨特的重要的哲学思想如自欺、他人就是地狱、对西绪福斯神话的反抗做了不谋而合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共通感以灵、肉、物的感通为至尊愿景。审美共通感中,理性纯粹对肉身的宰制;消费经济中,商品物化对肉身的贬抑——肉身的焦虑即肉身的政治和经济学批判严肃地指向了社会共通感的非功效。无论是身体上的政治刻画,还是肉身上的消费符码均无一例外地将肉身拔扯到与logos或物平齐的位置。而肉身的非逻辑性则成为思之未思项,肉身的直觉具体性、特殊性的归位体现了现代性原则中保持多元审美风格的要求。肉身直觉是心灵之肉和身体之肉感通的诗意通道。  相似文献   
3.
陶弘 《领导广角》2001,(11):29-29
贪官,乃老百姓最为深恶痛绝之一类人。贪官被抓,百姓自然是拍手称快。然而,贪官们还是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抱着侥幸心理胡作非为。在他们看来,只要作案手段高明,安全系数就会很大,而往往给东窗事发者冠上“纯属偶然”、“纯属意外”的自欺欺人的美名。笔者认为,下面几起“纯属偶然”的案例足以给贪官们洗洗脑。  相似文献   
4.
自欺与自由——萨特哲学对人的存在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指出了自欺与说谎的区别,探讨了自欺的一般结构。萨特哲学讨论自欺,意在阐明人的存在结构,揭示人是自由的以及这个自由的特性。自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存在状态,源于人是自由的,但人又恐惧和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5.
邓晓芒先生在<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发表的<儒家伦理的儒家式自辩--答邱文元先生>一文中对我的批评文章进行了严厉的反批评.但是邓先生盛气凌人的反批评不能令人满意.关于我的中西人性论相通说,邓先生攻击说我把中西人性论都限制在经验层面上才达到了彼此相通.邓先生误把自己对儒家人性论的歪曲强加到我身上.而关于路径依赖,邓先生认为是个贬义词,只能用于中国历史,而不能用于欧洲历史.邓先生陷入了康德的自欺而不自觉,反而把摆脱自欺的儒学看成了"结构性伪善".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命题,可以为我们解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形象提供全新的视角。哈里长期生活在自欺之中,贪图享乐,将自己的堕落归咎于情人海伦的富有,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他才幡然醒悟。哈里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欺"、"自由"和"焦虑"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重点分析,以探讨自我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具体而言,依据黑格尔对自我概念的阐发逻辑,本文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简化为如下三个命题:自我意识就是意识,自我意识即真理,自我意识是自我确认.这一个过程既然是意识作为精神现象的展开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逐渐摆脱主客体的直接对立,进入到以意识自身为对象的内在完善过程和形成主体间性的过程.经过如此演化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我意识完善的状态,进入了理性的境界.自我意识剩下的任务就是外化,以及在更高阶段的理性的实现过程,即绝对理性.本文认为,虽然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但自我意识的结构及其理论缺陷也预示了以自我意识为代表的理性哲学具有的脆弱性特征,它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最后,本文试图指出,黑格尔过分夸大了自我意识的能力,而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复杂性却考虑不够,这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后现代哲学正是从理性的脆弱性入手,进而演化为一场反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后现代运动.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真诚自欺的困境--论萨特的自我欺骗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起着从自在与自为的存在论到自由与责任的人生论的承上启下作用,可以视为其整个体系的一个通俗而生动的注解.然而,由于其绝然二分的存在论基础,使得萨特的自欺永远与其所要求的真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表现出二律背反的效应,并最终导致了他在人生论上的现实困境--他力图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本文将逐层递进地剖析萨特在自欺问题上的四重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