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都曾阐发过市场经济理论 ,本文从思想渊源、市场经济的定性、作用等方面对邓小平与萨缪尔森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两者的异同 ,更加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热词。各级政府需要根据GDP变化态势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商家需要通过GDP分析来作出投资运营决策,甚至寻常百姓也要根据当地政府GDP的增速来预测物价变动和就业状况。难怪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将其认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政府于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计算方法逐步完善。但自建立之日起,GDP就成了衡量经济发展成果、考核政府  相似文献   
3.
保罗·萨缪尔森的离世无疑是经济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经典巨著《经济学》被译成多国语言,列在经济学专业和许多非经济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之中。从学科流派的角度看,萨缪尔森是站在凯恩斯“巨人肩膀上”的巨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马歇尔微观经济理论综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来进行的 ,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我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有关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发展了一个包含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 ,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作为一种重要的体制或制度引入萨缪尔森动态经济增长模型 ,利用西部及各省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所有制结构调整确实对西部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新古典综合派的奠基人。他所研究的内容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罕见的多能学者。本文着重介绍了萨缪尔森的生平及其对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的代表作《经济分析基础》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萨缪尔森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作了客观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犹太家庭,聪明进取,才气过人! 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3年全家搬迁到了美国芝加哥。萨缪尔森家族是一个盛产经济学家的世家。萨缪尔森本人自不必说,他的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都是知名的经济学家,侄子萨默斯曾是美国布什总统的财长,现是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他的夫人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经是他的同班同学。  相似文献   
8.
统销制度对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萨缪尔森原则表明,统销制度下城镇居民各种食品的自价格弹性变小,居民消费的各类食物的数量在统销制度下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在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时,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阻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消国家统销制度后,各种食品消费量的变化更大、更快,取消统销政策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萨缪尔森(1915-2009)不仅是经济学巨匠,在经济思想史方面也著述极丰。但学界对萨缪尔森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与意义,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萨缪尔森坦承,采用辉格史观研究学说史是其局限。通过梳理萨缪尔森的思想史文献,讨论其采用辉格史观的意义,并通过综述学者的各种见解来论证它的优缺点,可以发现辉格史观以现代科学方法倒推早期学者学术贡献的局限性。有关萨缪尔森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系统性评价,还有待于后续的大量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数学家斯坦尼斯罗·乌尔姆(Stanislaw Ulam)曾建议20世纪经济学界泰斗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社会科学中找出一个既真实又有意义的命题。多年之后,萨缪尔森终于找到了适合的答案:比较优势原理。萨缪尔森认为:从逻辑上看,这一经典理论与数学归纳法一样具有说服力。“它的理论意义经过了数千位重要人士及学者的验证,虽然他们并不了解比较优势原理,或者经过阐释依然无法接受达一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