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曲文军 《南都学坛》2002,22(6):51-5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情痴情种”、“天下第一淫人”之称。有人说他是泛爱者 ,有人则说他是专爱者 ,彼此矛盾。指出贾宝玉“性爱体系”的说法 ,并对该体系逐层递进的性爱层次进行界定 ,这将使得人们在“泛爱”与“专爱”的矛盾面前 ,不再显得尴尬 ,对作者的创作动机也会有深入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分别对每个人的命运进行了隐晦的暗示,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十二钗的判词并非十二首,而只有十一首。原来,曹雪芹是将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放在一首判词中,原诗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是写宝钗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写黛玉的。笔者认为:曹雪芹之所以将钗黛二人的判词合为一首,绝非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其原因可能有三个:⒈钗黛两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两人共属一个判词,可以增强这种感觉。⒉钗黛两人的性格和命运迥然不同,放在一起可以形…  相似文献   
3.
田同旭先生撰《薛宝钗另有情缘》一文 ,认为薛宝钗婚姻之最后归宿 ,在贾宝玉出家以后 ,再适贾雨村。[1] 今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词曲、册图的谶语式暗示 ,以及看到八十回后原稿结局的脂砚斋批语的分析 ,薛宝钗另适贾雨村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品评《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红楼梦》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清代的官场文化与宝黛钗爱情悲剧相互映射,形成了一组奇妙的映照。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美德在薛宝钗身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刘国庚 《秘书之友》2014,(11):25-28
正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说,起草工作总结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我们每天经手的文稿几乎都与总结有关。那么,工作总结怎样写才能出手快出彩多呢?笔者在办公室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已有二十个年头,想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想,与广大同仁交流。一、谙熟步骤1.了解情况,占有材料。材料积累重在平时:随时随地,日积月累,月积年累,年积秩累,秩积世累。材料积累重在全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两  相似文献   
7.
论薛宝钗的处世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或人的自身需要,现代人的处世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薛宝钗身上凝聚着许多传统美德,尤其是她娴熟的处世艺术,善解人意,宽以待人;善于自控,行为得体;化解嫌隙,不落是非;长于防卫,从不过当。尽管她有着人们无法接受的功利与世故、圆滑与冷漠,但她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颇有一些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对我们现代人的人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8.
某网站曾针对男性群体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红楼梦》中的女人,你最想娶谁?结果出人意料,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纷纷落马,最终女强人王熙凤高票位居榜首,原因只有一个——王熙凤,会赚钱。许多年前,最常听到男人说:"要是有个姑娘,漂亮又多情,又肯跟咱过苦日子,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9.
我看薛宝钗     
  相似文献   
10.
寒渡 《人生与伴侣》2007,(12):16-18
1987年的《红楼梦》后,“薛宝钗”像一朵永不败落的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却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6年,《艺术人生》红楼梦人重聚,陈晓旭、欧阳奋强等一个个亮相,唯有昔日的“宝姐姐”张莉,却没有如期而至。现场仅仅播放了一段录像,张莉在录像里,目光总是不看镜头,画面上的她远没有“宝姐姐”时的光彩照人。于是,对于张莉的揣测,有声有色地漫延开来——在香港做保姆、生活潦倒、嫁到台湾、有7岁大的儿子、被包养、失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