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小议"类词缀"的判别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讨论类词缀的判别标准和类词缀“意义虚化”的内涵 ,认为只有“意义虚化”才是类词缀与词根的区别性特征 ,而类词缀“意义的虚化”主要有“类化”和“泛化”两个表征。定位性、变性功能以及能产性是类词缀的重要特征 ,但不能单独地把它们作为判定标准 ,尤其是能产性不能作为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毕竟”一词的源流 ,不仅从共时平面展示了该词的使用概况 ,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理清了其主要的衍变脉络 ,在聚合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动词、形容词后加上"掉"记作"V掉",随着"V掉"这一句式使用频率增长,"掉"的意义有了虚实之分。文章对"掉"的研究从语义入手、结合句法结构、语用表达,分析其语义虚化,进而论证"掉"的虚化意义为"消失义"、"完成义"和"实现义"。  相似文献   
5.
协同副词"一齐"、"一同"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同义副词,它们同"一起"、"一块(儿)"的使用也有交叉,但在共时平面上,它们的差异与竞争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从历时平面的分析来看,"一齐"、"一同"是动词短语虚化而来的。"一齐"在唐宋时期具备了协同副词的成熟用法。动词短语"一同"的词汇化在南宋到元明时期得以完成。在历史的发展中,"一齐"、"一同"与"一起"、"一块(儿)"的使用出现了各自不同的语义倾向特征和此消彼长的竞争变化。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动介兼类词,其介词用法是从动词用法虚化发展而来的.由于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使得处在 V1+ N1+ V2+ N2连动句中 V1位置的"从"重新分析为表动作指向和空间经过的介词,由空间经过的介词又可引出始发、处所义;由空间的始发可以隐喻投射为表时间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略论牟宗三对儒家王道的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作为王道全体大用之一面 ,“外王之道”有着具体确定的内容 ,并始终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但新儒家特别是牟宗三却故意回避这一事实 ,他对儒家固有的外王之道采取掏空和虚化的策略 ,并将现代民主和科学置换进去 ,当作其固有之理想期求 ,以证成其本内圣以开出新外王之合理性。事实是 ,传统儒家特有的外王之道是虚化不了的 ,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也只能在现代社会实践生活的土壤中生成 ,不是从祖宗心性上能开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卞和献宝”是考察中国文学母题的意蕴生发损益的典型案例,这可以从文史虚实考辨、寓言立意、文学创作的接受阐释、思想史的影响等角度来进行探究.参以史学的考证和文史虚实的分殊,可以见出卞和献宝确有其事,但经过了韩非的“虚饰”加工.正是韩非对卞和事件“以立意为宗”的先秦诸子式的寓言改写,才使之具有了表珍宝良才、怀才不遇、楚音“深情”的悲剧感等文学意蕴,此后文学创作“事类”援用所昭示的接受性阐释大致以此为起点.这一寓言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值得重视,卞和客观而纯粹的“求真”取向颇近于西方科学主义精神,在诸子多元时代不乏同类,但随着“儒道互补”思想史格局的形成,则被转入了儒家取向中逐步失落其“求真”品格,这在一定程度表徵了文学母题的价值观念受制于思想史的走向,而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主体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门"族词汇源自英语"-gate",表示丑闻或事件,既符合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又恰巧符合英语中"-gate"的语义。在其从独立语素向后缀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意义不断虚化,固定地附着在词根语素的后面,成为名词化的标志,具备了变成固定语义结构的可能性并逐渐步入语法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