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7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25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1948篇
社会学   1053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00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492篇
  2010年   594篇
  2009年   495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勃鲁盖尔一生以农民为描绘对象 ,故以“农民勃鲁盖尔”而知名 ,他是油画家、版画家 ,画师辈出的勃鲁盖尔家族奠基人。其画构图独特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多数作品源于《圣经》和尼德兰谚语 ,以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人类进行讽刺和揭露 ;其作品在传统题材表层之下 ,既有表面意义 ,又有其深味。  相似文献   
2.
语言风格是相对于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而言的.不同的作家、不同题材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文雅、有的通俗.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并不一定是同一语言风格,有时写的文雅.有时写的通俗.这些都是语言风格问题.但如果同一作家在同一作品中采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描写一种事物或情形,就不在再是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运用文雅和通俗两种互相对立的语言风格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且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定型化和格式化了,通常被称之为"雅俗格".  相似文献   
3.
李郁林 《老年人》2007,(4):48-49
话说1965年腊月,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下了7天7夜,龙山、孙水雪封冰固,一片银装素裹。  相似文献   
4.
刚入腊月,因为雪后路滑,婆婆摔了一跤。50多岁的人,滑倒后直直摔到了石阶上。后果可想而知,腰椎严重受伤,最乐观的结果是,休养三个月后才能站起来。现在,只能是彻底躺着了。住了一周的院后,医生建议回家休养。  相似文献   
5.
谁的乖     
小猪 《人生与伴侣》2008,(12):42-43
早上开手机,看到午夜时分的信息:乖。  相似文献   
6.
将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荟萃 ,按照其演变发展的轨迹 ,评价鲁迅、老舍、钱钟书在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深刻的内在联系。鲁迅以其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现代感受 ,创建了现代讽刺幽默小说 ;老舍既继承了鲁迅思想启蒙的题旨 ,又开启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艺术路子 ;钱钟书对文化人作了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 ,并推而广之从哲学层面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7.
审美心理图式是审美主体进行文学活动的心理根据,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戒。审美心理图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有大雅,也有大俗。所谓“艺贵拙,然必大巧之拙。”做到了大俗,其实也就达到了大雅的境地。在日常写作中巧用俗笔,就是大雅,雅俗共赏是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人们最简单的审美观。白居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时”“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俗,而生活也是大雅。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在校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贴近他们的思想热点和心理需求,挖掘外国文学名著的启发警示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与<四世同堂>是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在讽刺视角、讽刺形象的塑造、讽刺哲理思索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在讽刺艺术内在指向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