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3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641篇
劳动科学   127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126篇
人口学   59篇
丛书文集   1035篇
理论方法论   550篇
综合类   2184篇
社会学   596篇
统计学   20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92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察委员会在宪法层面的独立属性,以及调查权自身的权力指向、权力运行、权力结果等,决定其具有不同于侦查权的复合色彩。对于调查权的属性不宜进行单一化的解读,调查措施的内容与指向具有突出的党纪党规色彩,调查后的处置结果统合了党纪、行政、刑事等不同方式,呈现了更加鲜明的复合色彩。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原有通知删除规则进行了科学修正,但事前保护缺位与事后救济程序失范的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网络服务提供者完成角色转型和技术升级,其作为网络侵权风险的控制者和参与者,有必要且有能力承担未通知阶段的主动预防义务和已通知阶段的证明材料审查义务,以弥补著作权保护和用户利益保护的漏洞。双重注意义务应分别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危险的预期和控制能力以及材料审查能力相适应。未通知阶段之注意义务以技术措施为主要履行方式,其注意标准的认定应综合考量技术水平、服务类型、内容介入程度、是否直接获取收益等要素,未尽该注意义务仅为过错认定的考量因素而非唯一标准,并不必然导致侵权责任。已通知阶段之注意义务仅限于对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有限的实质审查,尽到此注意义务的,可以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3.
以合舍作为唯一初始联结词,在括号表示法中,只需要使用一对左右括号"「」"就可以无歧义地表达所有的逻辑函数,并进而建立包括括号"「」"的引入规则和消去规则在内的自然推演系统NPD1,可以证明该系统与通常的命题逻辑推理系统相等价.通过定义可以给出常见的其他联结词并证明相关定理.受亚里士多德化归思想的启发,构建了系统NPD1的7组化归规则,并给出化归程序;依据此程序,可以将系统内的任一定理能行地化归为一个形如的公式.  相似文献   
4.
她在小城的一家公司上班,美丽高傲的她,年龄已经奔三还没有找到如意的对象,任父母四处张罗,她并不着急,总觉得爱情就在一个不经意的地方等着,走着走着就遇到了.果然,在她31岁的时候,与他邂逅,两人进入恋爱轨道. 爱情就是这样奇妙,不是什么高富帅的他,只是一家企业的司机,但却俘虏了她的心.他比自己小3岁,棱角分明的脸庞透着成熟的男人味,高超的厨艺让她舌尖的每一颗味蕾都兴奋,体贴入微的照顾更让她觉得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她和他沉浸在热恋中,并憧憬着那个浪漫婚礼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6.
解读2018年新《刑事诉讼法》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设计,可以发现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证明上可能存在证明对象难以明确、证明标准难以厘清以及证明方法难以把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传统"绝对真实"的证据真实观话语、司法者繁简难分的裁判认知习惯以及高度抽象的证明标准规范有重大关联。因此,需要在对新《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适用过程中针对认罪认罚从宽重构一种适中化、具体化的刑事证明方式并建立以程序和证明方法为主导的证明实现机制,同时还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以防范该证明体系带来的错误定罪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科学认识具有猜测性。承认这种猜测性的存在不但不必然给科学的威望和发展引来危害,反而可能因科学观上独断主义的破产而鼓舞更多的人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在总结科学史、心理学及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了猜测在科学认识中的存在及其地位与作用;指出并论述了科学认识猜测性存在的两个基本形式:以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指谓判断着无限事物的内容;以对建构对象的认识,指谓判断着非建构对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亚平 《南都学坛》2002,22(5):106-108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对象也即行为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而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犯罪对象和行为对象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犯罪对象是指受犯罪行为侵犯而为犯罪构成所必备的能表现犯罪客体的事物,而行为对象则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或指向的说明行为完整性的自然存在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0.
于雷 《现代交际》2007,(2):38-38
曾经把费翔当做偶像的我并没想到,十年之后,我记者生涯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费翔。我记得当时就好像突然得到了仙女的魔棒,把一个曾经的梦想点化成真。现在翻看当时的合影,我的脸像是乐开了的一朵花。从这次采访开始,我完成了从追星族到“娱记”的身份转变,并且一下子就爱上了自己的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